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三 )


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孝”:孝心、孝敬、孝道 。儒家的伦理范畴 。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 。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 。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一直视为最高的美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始终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又《三才》:“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 。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 。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 。“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 。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包销祖国”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 。这是误区 。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 。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 。忠孝可以两全 。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 。我们要把二者尽量同意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 。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
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悌”: 孝悌,从心,从弟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 。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 。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 。”
小篆:悌,从心,从弟;本义作「善兄弟」解,见<说文许箸> 。又心中有弟,则如同兄弟间彼此诚心相友爱之意 。且以弟又有「次第」意,即有顺的意味 。因此「善兄弟」者,弟对兄当恭顺,而兄对弟亦当爱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 。
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节”:节气、名节、操守、节制 。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 。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 。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 。乃至献出个人生命 。《荀子.君子》:“节者,死生此者也 。”
崇尚理想、信念、信仰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在《腾文公下》中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百思特网至理名言 。讲气节、重操守、重名节、软利欲,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和发展 。熔铸成为不图名利、为政清廉、公正无私的高尚品质,克己为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支柱和一个人涌葆铮铮铁骨的人格追求 。
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 。“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 。因“恕”而得“忠”,为“忠”以行“恕” 。“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 。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 。《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 。”又《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勇”:勇敢、坚强、刚毅 。儒家的伦理范畴 。指果断、勇敢 。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 。“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 。《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 。”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中华传统文化对“勇”赋予了丰富内涵:“持节不恐谓之勇”,“持义不掩曰勇”,“投身为义曰勇”,“知死不避曰勇”,“悬命为仁曰勇”,“弃命为仁曰勇”,“胜敌壮志曰勇” 。“勇”就是要敢想、敢干、敢闯,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实事求是 。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断、徇义不惧、刚健不屈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这种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刚健精神,是中华民饱经磨难、历久弥新、愈挫愈勇、愈挫愈奋的不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