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情全集中突然出现一个男人叫江德福爹( 二 )


安娜一家,为何对郭沫若如此感冒?如此不愿谅解呢?
现在许多专家学者将原因归结为郭沫若的私生活问题 。确实,郭沫若在个人私生活方面是相当糜烂的,当年他作为官费留学生,在日本拈花惹草,这里不多详述 。典型的案例如: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命伴侣”安琳,1927年10月,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在内山书店楼上两人度过短暂的蜜月时光,后来此事无疾而终,安琳下落不明 。
1928年2月24日,郭沫若走投无路,开始了长达10年之久的日本流亡生涯 。在这种险恶背景之下 。支撑家庭生活重担的是无怨无悔的安娜,而郭沫若的六根依旧未能清静,大约在1933年前后,郭沫若在外P C,染上性病,并且传染给安娜,一时间手足无措,为此不得不写信给恩师小野寺直助先生,恳求他介绍关东地区的专家名医给予治疗 。

郭沫若在日本玩得更大的当属和于立忱之间的一段情 。于立忱出身于名门,是民国初年要人岑春煊的外甥女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于立忱,亭亭玉立,大家闰秀 。作为《大公报》采访人员,大约在1934年被报社派驻东京 。在东京的日子里,郭、于两人过从甚密,据说于立忱后来参加东京的示威page~ant,高喊反日口号,被日方驱逐 。在回上海不久的1937年5月,于立忱突然自杀,留下了“如此家园、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的绝命词 。
于立忱之死,至今仍是一个迷,但与郭沫若有密切关系,这点不容置疑 。据谢冰莹的回忆,于立忱曾经为郭沫若而堕胎,郭沫若拚命追求于立忱三年,口口声声称与安娜没有感情,决心要摆脱安娜,但于立忱怀孕后,郭态度突然改变,吞吞吐吐敷衍 。于立忱由此大彻大悟,明白郭原来是这么一个人格扫地的人物 。谢冰莹的回忆是一家孤证,可信度如何,仍有待继续考证 。但于立忱的自杀,是郭沫若一块难以摆脱的心病 。郭回国第四天,就前往中国公墓凭吊于立忱,并很快与其妹妹于立群相识,当于立群将于立忱的遗诗转交郭沫若时,郭沫若双手微颤,竟一句话也说不出 。出于对于立忱的负疚之情,郭沫若坦言要将爱她姐姐之心转移到于立群身上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郭沫若对于立忱是投入得很深的 。
因为于立忱的关系,郭沫若对《大公报》的感情变得相当复杂 。起初郭对《大公报》欣赏有加,后来《大公报》当家人张季鸾追求于立忱,郭非常感冒,两人遂成为“情敌”,郭就再也没有说过《大公报》一句好话 。于立忱既逝,抗战期间张季鸾和《大公报》主编王芸生到武汉,郭陪同游玩,正当小船离开小岛之际,王芸生开玩笑说:“郭先生,可不要脚踩两只船啊” 。一语双关,搞得郭沫若“满脸通红”,从此留下对王的愤恨之心 。王芸生在文革期间吃足苦头,这是后话 。
有必要指出的是,郭沫若既然如此喜欢于立忱,那又为何临阵脱逃呢?许多人将之归结为郭沫若的家庭责任感,郭沫若曾经也作过诗,说自己就象是只风筝,欲往高处飞,但最终仍有绳子束缚着 。
在这里许多学者将之归结为郭沫若的家庭责任心 。但只要看看郭沫若1937年回国后,断绝与安娜一切联系,与于立群再结秦晋之好,就可以看出所谓郭沫若的家庭责任心是虚幻的 。笔者的推测是:不是安娜的贤妻良母,也不是孩子们的嗷嗷待哺牵住了郭沫若的心,而是安娜的日本人身份对郭来说是块有用的挡箭牌 。当时的郭沫若有其算计,如果抛弃安娜投入于立忱的怀抱,那么说不定日本宪兵哪天就会驱逐他们出境 。而当时蒋介石的国民go-vern-ment对郭的通辑令仍然有效,因此,出于保身的目的,郭沫若选择了留在安娜的身边 。
对于郭沫若的风流本性,安娜作为传统的日本女性,抱有相当宽容和忍耐的立场,据郭沫若自己写的文章回忆,安娜当时对郭沫若与安琳之间的“革命伴侣”关系了如指掌 。安娜非常平静地向郭问起此事,郭坦率地承认爱安琳 。安娜望着熟睡的孩子们说,是我阻挡了你们的结婚,如果没有这几个孩子,我会成全你们的 。
在男女问题上,安娜的忍耐是有目共睹的,既便是郭后来患性病,即便是郭与于立忱闹得风风雨雨,安娜能忍都忍了,能宽容的也都宽容了 。但人到晚年,安娜及其家人为何要“冷眼”面对郭沫若呢?这其中仍有隐情 。

1937 年,郭沫若获得蒋介石的恩赦,终于可以返回中国 。蒋介石为何宽恕他,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可信度比较高的一种是:郭沫若在甲骨、金文研究方面的成就引起了日本政界颇具发言力的元老西园寺公望的注意 。1934年上海《社会新闻》第七卷第四期就曾刊出《郭沫若受知西园寺》一文,称西园寺十分赞赏郭的古文字研究才能,特地在别墅中亲自设宴招待郭等等 。1937年,国民party内的亲日派张群、何应钦等人希望进一步沟通与日本的关系,郭沫若与西园寺的特殊管道或许派得上用场 。因此请示蒋介石取消对郭沫若的通缉令,让他回国再作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