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蒹葭》的赏析500字左右呃···水平别太高了( 三 )


【内容述评】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 。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 。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 。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 。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 。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 。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 。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 。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 。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的探讨 。
【艺术特色】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 。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
一、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 。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 。追寻者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男是女也无从确认 。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 。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