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蒹葭》的赏析500字左右呃···水平别太高了( 八 )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 。这也许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 。《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 。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 。由此可见,《蒹葭》诗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令人遐想,美不胜收——我读《秦风·蒹葭》
《蒹葭》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 。它在《秦风》中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 。在秦国这个好战乐斗的尚武之邦,竟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实乃一大奇事 。作品文字很简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如此重章反复,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的字 。诗的内容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所谓“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 。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恋人,如此而已 。但作品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先说说含蓄美 。以少少许表现多多许,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像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者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这一点颇有《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情致 。然而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他(她)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一会儿“溯洄从之”,一会儿又“溯游从之”,谁知会有几个反复呢?陈启源说:“夫说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 。”(《毛诗稽古篇》)惟其“慕悦益至”,而可见不可求,则失望怅惘愈甚 。
作品虽未着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 。在碧水澄滢的衬托下,“伊人”是高洁的,使人感到可敬、可亲、可爱 。不然,他(她)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磁石般的吸引力,那么强烈地吸引着这位追求者,那么令追求者心驰神往!而这位伊人的追求、倾慕者,思念伊人情真意切,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是个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同时,诗只写到寻求之难,可望不可即的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下文就不再表了 。那么这位追求者将会如何呢,这便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也许仍在继续他(她)的热烈追求,因为世界上的事情越是追求不到,就越觉得它的可贵,也就愈加产生了追求的兴趣和迫切的心情 。也许是愁肠寸断,无限怅惘 。也许是一种说不清、讲不出的心情,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 。但到底是什么,作者没有说,这就是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或“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了 。再说说意境美 。细品诗中文字,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她)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的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她)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伊人宛在,觅之无踪”,但其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时有时无,闪烁不定 。此情此景又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 。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 。再深入品味,反复吟诵,就能发觉该诗意境的营造呈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汇的架构,显示出繁富绚丽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