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签的诗句( 二 )


其实这里的“千夫”应该理解为“群众” 。《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 。’”里的“千人”就是“群众”的意思 。另外,从词性方面来说,“千夫指”对“孺子牛”,才能使对联显得工整,这是一首七律,鲁迅应该不会犯这个小错误 。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这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尤适用于现在的反腐 。
朱门酒肉臭
杜甫诗“朱门酒肉臭”的“臭”一般人都理解为“腐烂发臭”,其实这个“臭”就是“香”,xiu臭,在古代是发出香味的意思,这两句的含义是:达官贵族的家中酒和肉发出诱人的香气,而路边还有冻的骨头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被人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极具跳跃性,因此,很多读者未能领会作者独具的匠心 。著名的诗评家沈德潜认为“诗中互文”,即词句可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这种解释很有见地,但仅仅停留于词语的表层意思 。事实上,“明月”和“关”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乐府诗里常见的词语,在这两个词语前加上“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顿使诗歌显得新鲜奇妙 。这样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以外,一种雄浑苍茫的意境油然而现;而且“人未还”的“人”所指也不仅仅指当时的人们了,而是指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诗的下联“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出句写八卦石阵与诸葛亮英名不会被江水所淘尽冲走,必将永留人间,一语双关 。对句突接“遗恨”,不知是说诸葛亮之憾恨,还是诗人之憾恨,“失吞吴”,不知是指诸葛亮生前没有把吴国吞掉,还是指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 。其实按当时的历史状况,“遗恨失吞吴”真正的意思是指的是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以至于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 。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 。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 。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 。
要了解这句话的意义,当时当地的风物不可不晓 。对此,宋代吴曾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 。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 。”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 。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义 。而最近从日本的藏本来看,孤鹜的“鹜”是“雾”,是由于读音相同而被误写的 。
依据日藏唐本,一些专家认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雾”而不是“孤鹜” 。因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冒出来动物“孤鹜”一词,不那么对仗 。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华》本以来,两宋、明、清,历代官、坊诸本均作“孤鹜”,惟见此日藏唐本作“孤雾” 。雾、鹜音近,正伪难分 。日藏古本写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阁诗序》面世不足32年,应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个方位名词——屋西北角 。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 。“屋漏”其实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 。《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 。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所谓“红酥手”可作红润的手指,还可解释为一种点心 。
陆游著名的词作《钗头凤》,写给表妹唐婉 。词中以“红酥”形容红梅蓓蕾之色,是个令人陶醉的字眼儿 。陆游用“红酥”来形容肤色,便寓有爱怜之意 。另有一说是点心,“红酥手、黄滕酒”等,都是桌上的饮品糕点 。
有哪些适合在书签上写的诗词或句子?关于书签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