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里的微感动作文如何写?( 二 )


2.题目以半命题形式,既有规定的立意指向,又向学生开放了选材空间 。这既能考查学生辨别、选择能力,也有利不同身份、不同经历学生自由书写自己感受最深的生活体验 。从评卷现场看,内容林林总总,但大部分写得真实感人 。
3.题目中“微”字,嵌入时尚元素,显得新鲜十足、引人注目 。“微”同时又是设置的标尺、关卡 。学生选材的巧拙,表达的顺畅与否、充分与否,关键在于对“微”的把握,这里成了学生写作能力高下的分野 。
【误区】题目(1)
误区在于是否能抓住“微” 。情感上的“微”没有明显体量上的区分 。但是写成醍醐灌顶,感动得稀里糊涂,还是容易被老师发现 。选材好的如《书包里的微感动》;忽视“微”的,如写“成长里”“生活里”的“微感动”,在“广角镜”中选 “微”,增加了表达的难度;如有命题《泪水里的微感动》,这样的感动还可以称为“微”有些牵强,给人的感觉超出了“微”,题目就像自我否定 。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读】
1.故事曲折,构思精致 。文章紧紧围绕“角落”构思,反映孩子心中要求平等的愿望 。父亲习惯角落,开会躲在角落,最后自己面对角落感悟,“角落”一线串珠 。文章抛出矛盾自然,产生误看合理,误会消除后,主旨得到升华,情节曲折有致 。这应该是作者生活中的实事,但在作者的调度下故事引人、耐品 。
2.观察深入,形象鲜明 。该文对父亲形象的描写给人深刻印象 。开头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呼之欲出 。爱呆在角落这个典型细节深刻地反映了父亲的性格特点 。故事展开中又用“角落”,组织矛盾冲突、塑造人物,从而让一个地位地下、内心自卑的父亲形象几近经典 。
3.紧扣要求,表达突出 。小角落,小事件,真生活,微感动,作者对题目要求拿捏精准 。
的东西,或者太微小吧,用心才能感到宝贵 。
角落里的微感动
小小角落,多半蒙尘,也总是不起眼东西存在的地方 。身体微小的父亲给我的印象微小,怕也是他总把身体躲在不被人看到的角落 。父爱亦如此,默默躲藏 。
在我们村里,人们总以为男孩可以传承香火,而女儿呢?养大嫁人是白养 。我们的家里亦不过如此 。弟弟是家里的掌上明珠 。爸爸经常外出打工,在家里基本都是一言不发,我也很少跟爸爸说话 。
初二的上期,开家长会 。那天,爸爸也刚好回家,半年不见的他,似乎又苍老了许多 。我冷冷地看他一眼,说:“下午家长会,你能来吗?”他似乎有些诧异,家长会我没让他去过 。他点点头 。
“爸,你回来了 。”弟弟一声大叫,打破了父女俩尴尬的气氛 。“下午家长会,老师让你去!”他说:“我去你姐的班,我答应她了 。”弟弟有一脸的不高兴,午饭都不怎么吃 。爸爸就给我说:“我先到弟弟的班里看一下,就去你班里 。”我一下感觉到,我没有希望了 。班会开始的时候,我更加清楚,爸爸不过是搪塞一下我罢了,他不会到我的班里了 。班会开始后,尽管我不停向教室的各处张望,但是我知道不会有结果的 。后来我干脆不再张望 。回到家里,我没有去责问爸爸,其实我都没怎么看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