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关键词( 二 )


“春花秋月何时了?”起句就十分概括凝炼 。春花、秋月 , 既是眼前所见的自然景物 , 又暗喻着一年一年流逝的时光 。词人面对春去秋来的变化 , 不是惋惜留恋 , 而是发出“何时了?”的感慨 , 透露出词人度日如年的艰难境况 , 以及作为一个囚徒的极端痛苦的心情 。李煜在降宋之后 , 日子是极为艰难的 。他既不敢得罪宋太宗 , 又耻于象三国后主刘禅那样“乐不思蜀” , 谄事新朝 , 稍为不慎 , 就会被当权者所杀害 。短短一句话 , 却包含着李煜入宋后屈辱、痛苦的生活感受 , 和无限的愁思 。
“往事知多少?”一句设问 , 表明词人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 他在回忆什么呢?“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他在回忆“故国” , 被推翻的南唐 。作为一个君王 , 他可能在回忆过去的豪华的皇家生活 。当年 , 也是同样皎洁的月光 , 他在欣赏美人歌舞 , 写下“归时休放烛光红 , 待踏马蹄清月夜”的词句 。记得 , 也是春花盛开的时日 , 他在饮酒赏花:“寻春须是先春草 , 看花莫待花枝老 。”而如今 , 只有寂寞凄凉的自己 , 空对着娇花明月 , 喟然长叹了 。作为一个失败者 , 他也许在回忆自己昏庸误国的过去 , 追悔自己纵容奸臣、误杀忠良 , 以至于国亡身辱 。回忆往事 , 心中的追怀、悔恨和痛苦等感受交织在一起 , “不堪回首”短短几句 , 概括了他这种复杂的心境 , 真是“短语长情” , 凝炼简洁 。
词的下片继续写景抒情 , 将这种哀愁加以浓笔渲染 。“雕栏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雕栏”上承“故国”而来 , 起了过渡的作用 , 将悔恨的心情 , 转向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雕栏”是宫殿中华美的栏杆 , 用以代指一切繁华富丽的东西 , “朱颜”是青春的容貌 。如今“雕栏玉砌”已落在他人之手 , 而自己也已“朱颜改” , 憔悴衰弱 , 奄奄待毙了 。词人用“应犹在”和“朱颜改”这样鲜明的对比 , 刻画出词人矛盾、痛苦的心情 , 用词单纯明净 , 含意却相当深远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无法解脱的痛苦之中 , 词人忍不住发出了深沉的叹息:我这无穷无尽的哀愁 , 只有那滔滔不尽、向前奔流的一江春水 , 才可以相比拟啊!以流水喻愁 , 李煜之前的诗人也多采用 , 但却没有李词这样意境阔大、含意深远而又通俗易懂 。著名如李白诗:“抽刀断水水更流 , 举杯消愁愁更愁 。”有李煜词的贴切通俗 , 但却没有它的意境阔大 。又如温庭筠的《梦江南》词:“斜晖脉脉水悠悠 , 肠断白萍洲 。”比喻贴切 , 抒情委婉 , 但却没有李词的通俗精粹 。李煜此句既凝炼又通俗、形象、具体地表现了词人那种深广无边、复杂难言的哀愁 , 不是淡淡的哀愁 , 而是如同“一江春水”那样滔滔不绝 , 浩瀚无边 。词的结句感情强烈、概括力强 , 表现了词人抒情的出色技巧 。
李煜能写出这样的词句 , 首先与他的特殊经历有关 。从来没有一个普通诗人象他那样经历了人生最大的起落——从尊贵的君主到屈辱的囚徒 , 也很难见到一个君主有他那样高的词学修养 , 能将心中抽象难言的感情表述得这样形象生动 。因此 , 他笔下的愁 , 就比常人来得更深更广 , 更能动人 。另外 , 李煜敢于真实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 , 没有歪曲或粉饰生活 , 这也是他的词能够动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何尝不知道 ,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 , 他是处在宋太宗的严密监视之下的 , 他要用词抒写自己的真实性情怀 , 必然会遭到更大的不幸 。但他还是真诚地诉说自己的痛苦 , 不矫情作赞语 , 把他的愁写得合情合理 , 真切动人 。这样 , 他的词作就超越了人的范畴 , 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他的愁不仅仅是一个失败的君主之愁 , 还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之愁 , 一般人在读他的词作时 , 往往会忘却他的身份 , 而同情他的不幸遭遇 , 为他的真情所感动 ,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词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 引起深切的共鸣 。其三 , 是李煜有丰富的文学修养 , 并能向民间文学吸取养料 , 他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东西 , 塑造出真实生动的形象 , 通过这些形象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具体化 , 并用单纯、明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由于艺术技巧高超 , 他词作中的形象往往超过了他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局限 , 具有更深更广的表现力 。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生动鲜明的殉 , 不但可以表现李煜之愁 , 也可以表现普通人的愁怀 , 因而作品具有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