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古诗词|表示遇到赏析诗词的题目就不会做( 二 )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 。“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 。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 。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 。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 。”(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 。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 。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 。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 。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 。”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
其次,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还要力求做到“三多”:
一、要多读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 。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 。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 。古人也说:“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
当然,培养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的”(《歌德谈话录》)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经说过:“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 。”可见,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
二、要多看 。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向学生推介优秀的鉴赏名篇 。可以说,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只要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
三、要多练 。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 。”因此,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坚持让学生写点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
另外还要注意:
了解古诗词特殊之处
古诗词有不少特殊之处,了解这些特殊之处,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并进而鉴赏它们 。如语法方面,倒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其目的,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 。先果后因,隐显结合,写得十分生动优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