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诗歌的导入语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公元1079年,在黄州,在赤壁,一代中国文化名人苏东坡向我们走来 。他是在突破了官场上四面受敌的重围之后向我们走来的,也是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向我们走来的 。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他一路狼狈,浑身疲倦———由此,黄州这个昔日的古战场便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次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和人生探讨,文学便注定要记下这一段悲壮的吟唱,苏东坡这位披枷带锁的文人,在苦难中,以其内心的高贵和屈辱的身体为我们注释了‘大江东去’式的雄奇奔放的生命意蕴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领略东坡居士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
古诗词赏析公开课导入词古诗词赏析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 。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
基本概述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语文教学中,可以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诗眼题眼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
典故引用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
古诗词课文讲解一般怎么导入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该诗词的作者,或讲诗词中的名句,从大众话题切入小众,逐渐达到引入课程的目的 。
当你即将讲解一篇古诗词课文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该诗词的作者介绍给大家,知人论世,知道了诗人的生平之后,接着要说的自然是题目 。题目作为读者学习整篇诗词的一个切入点,是诗眼的一个体现,正确的去对待诗词给你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才能更好的去体会诗词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