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中表达诗人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杜甫《春望》一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移情于物,感时伤世,表达了诗人深切的爱国情怀 。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
《春望》是祖国在我心中的古诗吗1、当然是,这是杜甫最有名的爱国诗,所以一定是;
2、原诗奉上: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
3、解释:
《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
春望爱国的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 。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 。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 。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
杜甫的<<春望>>是爱国诗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1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 。
1.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 。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 。
2.这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是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鸟鸣也感到心惊 。另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 。二说皆可通 。
3.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 。抵万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
4.浑欲:简直要 。不胜簪:头发少得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
[赏析]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 。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 。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 。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最有名的大诗人之一,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最擅长古体诗和律诗 。
【字句浅释】
题解:此诗表现了诗人爱国念家的深厚感情,是唐诗中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 。春望:春天所望之所见 。国破:指安史乱军攻下唐都长安 。惊心:心神为之震撼 。烽火:战争中的警报信号 。家书:家信 。白头:头上白发 。浑:简直 。不胜:禁不起 。簪:即簪子,古人用来束发或作装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