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曲诗词意思( 六 )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 。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有时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 。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 。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 。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
元曲
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
元曲
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 。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又称词余、乐府 。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
兴起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
发展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 。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 。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 。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