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的诗句

1、《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
母亲节的诗句

2、《今生今世》
近现代:余光中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
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
我说也没用
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30年
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
这是一首赞颂母亲的诗,通篇文笔细腻地刻录着思念,未提及“母亲”二字却让人心领神会 。回看余光中先生的逃难岁月,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会作《今生今世》这首诗了 。
1937年,他的母亲孙秀君单独带着年仅9岁的余光中为躲避战乱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 。他们曾躲进庙里的神龛内两天不吃不喝来躲避日军的魔爪 。
这段记忆给余光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曾回忆“火光中,凹凸分明,阴影深深,庄严中透出狞怒的佛像 。火光抖动,每次牵动眉间和鼻沟的黑影,于是他的下颚向母亲臂间陷得更深 。
“母子相依为命的逃难生涯使余光中对母爱有更深刻的理解 。“她领着我逃难,母子共难,这也增加了母子的感情 。所以我有可能是新诗人里面写母亲写得最多的一位了 。”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对母亲、对大陆有着不可磨灭的依恋 。这世上母子的缘分,都是自哭声中始,从哭声中灭 。这两次忘情的哭声,便注定了母子二人今生今世血浓于水的牵绊 。
关于母亲节的古诗词游子吟
开放分类: 文学、古诗
唐乐府·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注解】:
1、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
2、意恐:担心 。
3、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
4、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
5、吟:说
6、归:回来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
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作者】:孟郊 (751~814) 唐代诗人 。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 。早年生活贫困,曾漫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屡试不第 。46岁始登进士第,贞元十七年(801)始作溧阳尉 。元和初年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 。64岁时贫病而死 。孟郊一生潦倒,仕途失意,他性格孤直,不肯逐于流俗 。他在《赠郑大了鲂》中写道:“天地人胸臆,吁嗟生风雷 。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 。”充分表现出他的创作思想 。他的诗以五言古体见长,不蹈袭陈言,不滥用典故辞藻,擅长白描手法而又不显浅薄平庸,一扫大历以来的靡弱诗风 。其代表作如反映时代现实的《征妇怨》、《感怀》、《伤春》等;表现人民疾苦的《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表现人伦之情、骨肉之爱的《游子吟》、《杏殇》等;描绘自然景色的《与王十二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等 。虽然角度不同,却都思深意远,造语新奇,体现了孟郊诗的特色 。历代诗坛对孟郊的作品褒贬不一 。孟诗多苦语,他和贾岛都以苦吟著称,苏轼称他们为“郊寒岛瘦”,因此后世论者把他们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 。孟郊诗为“元和体”一种,唐人李肇《唐国史补》有“学矫激于孟郊”说 。宋代江西诗派瘦硬生新的风格,也受其影响 。宋人宋敏求编录《孟东野诗集》,10卷,存诗511首,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本 。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末附孟郊年谱、遗事辑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