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新月派、现代派诗歌、京派小说、周作人、巴金、朦胧诗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
现代派诗歌
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 。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 。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 。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 。
京派小说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
周作人(1885~1967)
现代散文家、诗人 。文学翻译家 。原名魁寿 。字星杓,后改名槐寿,奎缓,自号启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又取名作人,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 。1885年1月生于浙江绍兴,鲁迅二弟 。1903年进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海军管理,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 。1906年7月到日本攻读海军技术,后改学外国语 。此间与羽太信子结婚 。1911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 。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军政府教育司视学、绍兴县教育会会长、省立五中教员 。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 。
“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 。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 。在他的影响下,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现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序》)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思想渐离时代主流,主张“闭户读书” 。30年代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沉溺于“草木虫鱼”的狭小天地 。此时直至40年代所写的散文,格调“一变而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影响日益缩小 。
1927年4月李大钊被杀害,曾保护李大钊之子李葆华避居自家一个月之久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对中国前途悲观失望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靠日本,出任伪北京大学文学院长、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堕落成为汉奸文人 。
1945年以叛国罪被判刑入狱,1949年出狱,后定居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写作有关回忆鲁迅的著述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夜读抄》、《苦茶随笔》、《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苦口甘口》、《过去的工作》、《知堂文集》,诗集《过去的生命》,小说集《孤儿记》,论文集《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著《欧洲文学史》,文学史料集《鲁迅的故乡》、《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知堂回想录》,译有《日本狂言逊》、《伊索寓言》、《欧里庇得斯悲剧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