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何异同点( 三 )


3.哲理诗
哲理诗重在哲理的揭示,通过形象的比拟开掘生活中的道理与规律 。一般篇幅精短,意象入妙 。以往把它归入抒情诗的 。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首小诗表现了一代青年人尽管受到时代的磨难,却仍未失掉对光明的追求的精神 。有象(黑色的眼睛)有意(寻找光明),耐人咀嚼 。再如冯骥才的《灵性》诗集中的好多小诗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哲理的思考 。“大树对樵夫说/你可知道/最痛的是不流血的伤口”“摆渡者反反复复选择彼岸/结果徘徊了一生”“山是凝固的波浪/水是流动的群山”……
4.歌谣
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的总称 。中国古代,以合乐的为歌,不合乐而口头传唱的为谣,现代统称为歌谣 。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并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体 。内容质朴、格调清新、形式活泼,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大众化、口语化、时代性、社会性等特征 。如我国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汉魏六朝时的乐府民歌、贺敬之的《回延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等;鲁文编著的《百姓话题——当代顺口溜》,收集了大量的民谣;鲁兵编的《365夜儿歌》上下两册;谷斯涌选编的《童谣选》,收录了二百多首童谣 。下面我们只简单介绍一下民歌总集《诗经》 。
《诗经》的创作,距今2500多年,大抵是周初——春秋中叶500年间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民谣)总集,共305篇 。本只称《诗》,因举成数,又称《诗三百》,又因列为儒家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160篇,有15国风;雅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据《史记》等书记载,《诗经》系孔子删定 。
给《诗经》作注解的有四家,齐人辕固的《齐诗》、鲁人申培的《鲁诗》、燕国韩婴的《韩诗》,这三家已失传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鲁人毛亨所传的《毛诗》 。
《毛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也就是说:风,是产生于西周各国,有不同地方风味的的民歌;雅,是有关政事的诗歌;颂,是统治者通过祭祀为自己歌功颂德的诗歌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方法 。朱熹的《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如《静女》通篇用赋;《硕鼠》通篇作比;《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兴起,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诗经》的主要特点是:
① 以四言为主;② 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③ 章法上多重章叠句,反复咏叹;④ 至少隔句押韵,有时换韵,句末若有虚词,在虚词的前一个字上押韵,有时押入声韵;⑤ 大多诗篇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如《伐檀》与《江有汜》(原诗及分析略)
5.楚辞
楚辞,亦称“骚体”或“赋”,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的诗体 。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 。这类作品篇幅、句式较长,形式自由,富有浪漫气息,多用“兮”字助语势,抒情气氛浓,有南方地方色彩 。汉成帝时,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辞赋编为一集,定名为《楚辞》 。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在文学史上以“风”(《诗经》)、“骚”(《离骚》)并称 。
给《楚辞》作注释影响较大的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清王夫之《楚辞通释》等 。
6.赋
赋,原本为《诗经》“六义”之一,是一种铺陈直言的文学表现手法,后来人们又把用这种手法写成的文章称作赋,沿用其名至今,成为一种文体名称 。屈原的楚辞也称作赋 。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刘勰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托宇于楚辞也 。”“赋者,铺也,铺采扌离文,体物写志也 。”“铺采扌离文,即用华丽的辞藻进行铺陈描述,这是指赋的表现形式;体物写志,则是刻画客观事物,抒写作者情怀,这是指赋的内容 。赋,是诗歌的一种变体,兼具诗歌散文的特点,铺陈其事,讲究文采,多以四言六言为主,隔三夹五押韵 。赋,在汉代时最为兴盛,故汉赋也称古赋,与唐诗、宋词并称 。其特点篇幅长,多问答,韵散夹杂,喜用生僻字 。如贾谊的《服鸟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等 。六朝时称俳赋,也称骈赋,其特点篇幅较短,讲求骈偶和用典 。唐宋时科考用,称律赋,讲究格式、对仗、平仄、押韵等,不超过四百字 。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的影响,成为文赋,其特点是句式参差,多以散代骈,押韵较随便,行文流畅,与散文接近,越来越离诗歌远了 。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等 。另一说,赋分为四类:骚体、骈体、文赋、杂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