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何异同点( 五 )


律诗和绝句内在的结构形式是起承转合 。起韵有平起式、仄起式,以首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
15.词
词,亦称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约起源于隋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 。
曲子词的“曲子”是“燕乐”(宴乐)曲调的意思;“词”是与这些曲调相谐和的唱词 。依乐谱声律节拍写新词,叫做“填词”(依声),再后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写,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词有词调,每种词调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 。不同的词调,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等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清康熙时陈廷敬、王奕清等合编的《钦定词谱》共收了2306种格式 。
词总归其类有三种分法:
第一种是根据音乐节奏的不同分为令(乐调急)、引和近(乐调适中)、慢(乐调缓) 。如《十六字令》、《翠花引》、《好事近》、《卜算子慢》等 。
第二种分法是根据句数、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
第三种分法是根据段数分为单调(单片)、双调(两段,分上下片或叫上下阕)、三叠(三段)、四叠(四段)、叠韵(将原韵再叠一倍成双调)、联章(两种调以上的词联合,有普通联章、鼓子词和转踏) 。
词牌的来源大致有五种情况:
① 由原唐教坊曲的乐曲演化而成,如《菩萨蛮》、《长相思》等 。② 由唐大曲摘取部分演化而成,此类词有的标以“歌头”,如《水调歌头》;有的标以“摘遍”,如《泛清波摘遍》;有的不标字样 。③ 由原有词调变格而成,如犯调有《凄凉犯》;转调有《转调满庭芳》;促拍有《促拍采桑子》;摊破有《摊破江城子》;添声有《添声杨柳枝》;减字有《减字木兰花》;偷声有《偷声木兰花》等 。④ 取现成诗句,或概括其内容,或借用其名称而成,如《点绛唇》、《沁园春》等 。⑤ 取本调词中字句定名或改名而成,如《忆江南》、《如梦令》等 。
16.曲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入乐的曲词 。狭义的曲,单指与诗、词并列的曲 。即宋代及其以后的南曲、北曲,盛行于元代 。分戏曲(杂剧、传奇)、散曲(小令、套数) 。曲和词都是依声而作,体式相近,但曲比词更为灵活 。曲,一般在字数定格外还可以加衬字,较自由,且多口语、俗语、俚语等 。
我们只介绍一下“散曲” 。散曲起源于金、元时的民间小调,又叫清唱 。分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是指单独一支小曲,在风格上有雅俗之分,雅的叫乐府,俗的叫叶儿,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套数,又称散套或套曲,用若干支同一宫调的曲牌联成一体,长短不论,一韵到底,宜于叙事,如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
上面说到的“宫调”是指曲子的调名 。古代音乐有十二律(十二个半音阶)、七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相配成十二宫、七十二调、合称84宫调 。唐宋时28个,南宋时19个 。元人周德清把中原音韵列出六宫十一调,共17个 。北曲最常见的是五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四调(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如关汉卿的《双调·沉醉东风》 。如果把几个宫调的曲子联缀演唱故事,叫联套,或叫诸宫调 。
17.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又称“商籁体”,是西方的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 。它的起源说法不一,最初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流行于英、法、德各国 。
意大利体的十四行诗,又称彼特拉克体,由两节四行、两节三行组成,音节整齐,押韵方式:前两节一般是甲乙乙甲、甲乙乙甲,后两节六行或两韵变化,或三韵变化 。
莎士比亚体的十四行诗,又称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和一节两行对句组成,押韵方式一般是甲乙甲乙、丙丁丙丁、戊己戊己、庚庚 。
如《第二十九首》(屠岸译):
我一旦失去了幸福,又遭人白眼,
就独自哭泣,怨人家把我抛弃,
白白地用哭喊来麻烦聋耳的苍天,
又看看自己,只痛恨时运不济 。
愿自己像人家那样:或前程远大,
或一表人才,或胜友如云广交谊,
想有这人的威权,那人的才华,
于自己平素最得意的,倒最不满意 。
但在这几乎是看轻自己的思想里,
我偶尔想到了你呵——我的心怀
顿时像破晓的云雀从阴郁的大地
冲上了天门,歌唱起赞美诗来 。
我记着你的甜爱,这就是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