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选择题练习( 二 )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从乡里来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那去问经书的内容 。)
D.援疑质理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分为两层,先写作者读书刻苦,后写他求师艰难 。
B.“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既指天气寒冷,又表明作者家道贫寒 。
C.作者在老师面前,“立侍”,“俯身倾听”,“色恭礼至”,表现出他求师的诚恳态度 。
D.“得遍观群书”,“卒获有所闻”这两句话表达作者对借给他书的人和老师的感谢 。
答案:
1.C 2.D 3.B 4.A 5.D 6.B 7.A 8.D 9.B 10.C 11.D
1.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小憩qì洗濯dí厄运è静谧nì
B.犬吠fèi炽痛zhì告罄qìng砭骨biān
C.枯涸hé恬静tián澄澈chéng阴霾mái
D.磐石pán娴熟xián庇荫pì剽悍piāo
2. 下面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头晕目炫苦心孤旨不期而遇锋芒毕露
B.猝然长逝明眸善睐讳莫如深叱咤风云
C.锲而不舍毛骨悚然眼花潦乱相得益彰
D.轻吟浅唱锐不可挡大庭广众巧妙绝伦
3.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学习上,老师要求我们独立思考,互相合作,积极探究 。
B.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
C. 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
D. 为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政教处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
4.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时的政绩就是明证 。可是,他毕竟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结果总是得罪人 。他的诗名
,但他的五尺之躯。,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
○1有感便发,不平则鸣○2不平则鸣,有感便发
○3流芳百世,冠绝一时○4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5却容不了当权派○6却见容不了当权派
○7无论是同党很大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8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A.○2○3○5○8B.○1○4○5○7
C.○2○4○5○7D.○1○4○6○8
5. 下面诗句通过写景,痛切地表达诗人忧国伤时情感的一项是:
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C.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D.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
阅读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片段,回答6-8题 。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
6. 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
A. 作者运用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 。
B. “总”字画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
C. “只”字画出一副真挚、虔诚、执著的样子 。
D. “一味”画出一副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
7.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的“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作者反复强调这些事实,可见作者用冷峻的目光关注着社会现实,关注着这些“公开的文字” 。
B.第三段中所谓的“他信力”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曾相信“国联” 。
C.第四段画线句子中的“新生路”指的是“相信自己” 。
D.原文中两处加着重号的句子前后呼应,其作用是痛斥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麻痹人民,“发展着‘自欺力’” 。
8. 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段摆出敌方论据和论点,第三至五段直接批驳 。
B.敌方论据和论点之间无因果关系,作者通过驳论证来驳敌方论点 。
C.通过批驳可见,这一部分人可悲的“他信力”都失掉了,只在发展着“自欺力”,他们这样的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岂不荒谬绝伦?
D.选文中三处“中国人”所指的内容一致 。
阅读孟子《鱼我所欲也》,回答9-11题 。
选文是全文 。
9. 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是亦不可以已乎
10. 作者在论证“舍生取义”这一观点中,下面句子属于反面论证的一项是:
A.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