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选择题练习( 三 )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D.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11. 综合分析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主旨是,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
B.文章开头,作者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了全文的论点 。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前一句指的是“不义”,后一句指的是“义” 。
D.文章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 。
答案:
1.C 2.B 3.A 4.D 5.B 6.C 7.B 8.D 9.D 10.B 11.C
1.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阻遏(è)箱箧(qiè)荒谬(niù)在劫难逃(jié)
B. 愧怍(zuò)焦灼(zhuó)归咎(jiù)深恶痛疾(wù)
C. 殷红(yīn)隔阂(hé)迁徙(xǐ)莫衷一是(zhōng)
D. 污秽(huì)执拗(ào)狼藉(jí)花团锦簇(cù)
2.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代表们认为,研究汉字信息输入方法是我国推广应用计算机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
B. 上级两袖清风,下级就会廉洁自律,如此上行下效,我们的社会风气就会好转起来 。
C. 小时候,父亲对我们兄弟俩从没有好脸色,有时耳提面命,甚至棍棒相加 。
D. 在东部联盟全明星赛上,球迷们熟悉的奥尼尔、邓肯等将粉墨登场 。
3. 根据诗句对仗的规律,与“野旷天低树”一句对仗工稳的一项是:
A. 鸟鸣山更幽
B. 蝉噪林愈静
C. 江清月近人
D. 月涌大江流
4. 下面句子使用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 。”厂长严肃地问 。
B. 我要给爷爷理发,爷爷笑了:“你?笤帚疙瘩戴帽子——充人哩 。”
C. 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
D. 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
5. 下面诗行中,诗人运用借代手法表达思念亲人感情的一项是:
A.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B.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C.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D.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
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片段,回答6-8题 。
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
……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
6. 下面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 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 。
B. 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
C. 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 。
D. 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 。
7.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中画线句子是: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 。
A. 之所以他“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是因为他“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 。
B. “忘我地注视上帝”,写出托尔斯泰对真理执著的追求 。
C. “虚无”是有而若无、实而若虚的意思 。
D. 托尔斯泰热诚而纯正地追求真理,用他的作品批判社会,启迪人们的心灵 。
8. 综合分析节选文字的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文字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
B. 第二段文字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自己感慨人生的不幸 。
C. 此处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
D. 作者运用比喻修辞,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在于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
阅读《小石潭记》片段,回答9-11题 。
选文为全文 。
9.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清冽:清凉)
B.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C.蒙络摇缀(络:连结)
D.悄怆幽邃(悄怆:忧伤的样子)
10. 翻译下面的句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