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其他诗人的诗写不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毛主席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 。《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 。这首词一直是众人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
然而,从发表之日起,这首词就遭到了诸多恶意的攻击,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有人说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气象;有人说它夸大自吹、离题万里;有人说它比喻不当、缺乏转折;有人说它词意稀疏、平淡无奇;甚至有人说它是模仿之作、旁人代笔……断章取义且流于表面,竟视金玉如砖石 。
艺术追求含蕴,词中别有洞天 。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 。它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包纳着无尽的玄机 。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 。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 。
一、认清局势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好一个周天寒彻,好一场漫天大雪,好一番人间苦难!天地间被风雪改变了容颜,只见长城内外苍茫一片,了无生机,连滔滔黄河也被雪冻冰封,不再奔流 。神州的北国仿佛进入了一种死寂状态 。让人联想起了柳宗元写雪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1936年2月,毛主席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准备转往绥远对日作战 。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筹划渡河时,突然飘起鹅毛大雪,他登高远望,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 。其所在地,北距长城约150公里,东距黄河约25公里 。可见,词中描写的不全是实景,而更多地是诗人脑海中的景象 。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它屹立在中华大地的辽阔北疆,它代表着中华儿女的顽强不屈,它作为中原的万里防线曾无数次阻挡了外族的入侵 。在雄伟的长城内外,正是一片战火硝烟 。日本人威胁华北,炮口直指平津要地;殷汝耕投敌卖国,组织“冀东自治政府”;蒋介石不顾大义,鼓吹“攘外必先安内” 。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它奔腾咆哮着滚滚向前,它无私哺育着华夏文明,它与历史之河一同流淌见证着悠悠五千年荣辱兴衰 。在浩荡的黄河之畔,又是一场生死搏杀 。国民党集结了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几十万军队围攻解放区 。而中央红军刚刚到达陕北,人马只剩八千,立足未稳,粮弹奇缺 。
站在群山之巅,顶着刺骨寒风,面对漫天飞雪,你会有怎样的心态呢?作为红军统帅,冒着内战炮火,迎对列强欺凌,你会做怎样的回答呢?广阔富饶的中华大地会冰封吗?浩瀚深长的中华历史之河会断流吗?从诗句中可以看到,毛主席面临着怎样艰难的困局,拥有着怎样惊人的洞察,又进行着怎样深刻的思考!
二、指引战斗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刹那间,群山起舞,灵动如无数银蛇;高原奔驰,威猛如漫野蜡象 。整个世界由死寂变成了欢腾,天地之间充盈着无穷的生机 。风雪是天公之所赐,苦难乃历史之必然,但我们要打破冰封、战胜苦难,与天公一决高下 。这就是一个强者对天公的回答,这就是一个民族对命运的回答!
但与天意对抗,需要怎样的力量、勇气和智慧呢?静默的群山起舞了,沉睡的高原觉醒了,化作了千军万马,在大地上纵横驰骋 。群山在他手中成了战斗的武器,高原在他眼里就是胜利的阶梯 。其精彩处,实难用语言来形容了!
他发现了人民的力量 。他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 。他唤醒人民起来造反,催发出中华民族的惊人潜力 。那力量是无可匹敌的,只能用群山和高原来比拟;那力量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使整个大地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经过革命思想的洗礼,东亚病夫就成了无敌金刚;经过万里长征的洗礼,工农红军已成了无敌劲旅 。
他秉承了不屈的性格 。他与他的兵将们都拥有着一种大无畏的胆气,不为任何敌人所吓倒 。他们是永不言败的斗士,意志象群山和高原一样顽强 。面对挑战,没有一点儿畏惧,有的只是超人的冷静;面对苦难,没有一点儿哀愁,有的只是高昴的斗志 。汽油筒能当大炮来用,炸药包成了坦克克星,枪炮声宛如战地交响……
他掌握了战争的规律 。他的军事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动”,战略战术上都充满了一种灵性 。他擅长在敌军重兵集团中灵活穿插,他能够在对方铁壁合围中出奇制胜 。他的运动战让任何敌人为之折服,他的每一次胜利都象是一个奇迹 。他以近乎艺术化的手法,导演出一幕幕战争力作,将兵法演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