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其他诗人的诗写不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四 )


八、发表时机 。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一方面调兵遣将积极备战,另一方面又三次邀请毛主席去谈判 。那是地地到到的鸿门宴,但是,为了谋求和平,毛主席不顾个人安危,决定深入虎穴 。1945年8月27日,毛主席前往重庆,与老蒋展开另一种交锋,却也给革命进程增加了巨大的变数,令人惊出一身冷汗 。
幸而,蒋介石并没有认清毛主席 。在蒋介石看来,五次围剿,他是手下的败将;红军长征,他是无奈的流寇;西安事变,他是幸运的难民;抗日战争,他是小小的配角;重庆谈判,他已是秋后的蚂蚱 。所以,蒋介石发难:“中国不能有两个太阳!”运用暗喻,表达了誓死剿共的决心 。毛主席笑答:“两个太阳应该由人民选择一个!”巧妙双关,要和,可以“全民选举”;要打,自有“人民战争” 。
然而,毛主席早已看穿了蒋介石 。在文艺界的一次聚会上,有人问:“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毛主席幽默地说:“蒋先生的‘蒋’字,是将军的‘将’头上加一棵草,他不过是一个草头将军而已 。我的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字,而是一个反手,意思就是,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是易如反掌 。”
毛主席离开重庆后不久,《沁园春·雪》发表,在文艺界掀起了一场空前热烈的讨沦 。虽然老蒋一辈子都没读懂这首词,但也足够令他火冒三丈、寝食难安 。词中那种胜利姿态分明是在告诉蒋介石:蒋家王朝必然灭亡!这恰似一招回马枪,深深刺中了老蒋的心脏,也以一种奇特的方式为重庆谈判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
九、前后呼应 。
当然,这首词也绝非是孤立的,它与毛主席的许多著作相关联和印证 。在陕北的日子,是他一生中少有的环境安定而又精力旺盛的时期 。他开始更深入地研读马列书籍,并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毛泽东思想” 。他的关于军事、政治、哲学的最主要论著都出自这一时期 。而其思想成型的最明显标志和证据正是这首词 。
1925年10月,他正在苦苦寻求救国之路,写下了《沁园春·长沙》,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 。1936年2月,他才终于找到了光明大道,写下了《沁园春·雪》,给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答案 。两首词词牌相同,结构相似,主旨相连,一问一答,遥相呼应,妙趣横生 。正是十年求索,十年攀登,十年磨一剑,难怪如此华美,如此壮阔,如此地锋锐!
1935年12月,他写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点明日本帝国主义正准备吞并全中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论证了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936年7月,他告诉美国采访人员斯诺:“蒋介石总有一天要面临选择,要么抗日,要么被部下打倒 。来自他的将领和抗日群众的压力越来越大 。他做出决定的时间不远了 。”仅仅5个月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促成了国共再次合作 。
1936年12月,他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深入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人民战争的思想和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指出人民军队能够发展壮大并战胜敌人,以及战争的持久性和艰苦性 。1938年5月,他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抗日战争分成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
这是真正的指点江山,这是真正的激扬文字,这是真正的神来之笔 。这是诗中极品,只能梦寻偶得,绝非刻意雕琢;这是千古绝唱,源于灵感喷发,可遇而不可求 。试问中华诗词的巅峰在哪里?李白的《将进酒》可比作昆仑,苏轼的《水调歌头》可喻为太行,而《沁园春·雪》就是当之无愧的珠穆朗玛!
它让我们领略了一种绝美 。上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描绘了一幅辽阔的北国雪景图,更隐喻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全景 。下阕以改天换地的豪情,展开了一幅壮丽的中华历史长卷,更暗含了建设国家的全盘大计 。纵横几万里,上下数千年,时空交织而又浑然一体 。艺术上足以令人神醉,情感上抒发拳拳至爱,军事上吹响胜利号角,政治上评说文武之道 。
它给我们指引了一个方向 。战争是为了和平,和平是为了建设,建设是为了富强 。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稳固的国防和勤劳的建设 。我们不正是走在这样的康庄大道上吗?我们军事强大而不搞侵略扩张,我们专心建设因而经济腾飞 。英雄豪杰和风流人物不仅出现在战火四起的动荡年代,更会出现在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