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挑一所有女嘉宾名单( 三 )


二、 恬淡
曹雪芹写宝钗极力突出其朴互淡雅的形象 。如第八回对其住所环境的描述“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还有四十回写蘅芜院:“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己 。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俗话说“观人行,知人性”,从一个人的爱好就可以看出几分该人的性格的 。宝钗不喜欢涉及是非,不喜欢争风出头,所谓“藏拙守愚,安分随时”,想来和这有极大的关系的 。
五十五回王熙凤说她“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 。有人用这种明哲保身式的处世之道说明宝钗的虚伪和世故 。然而宝黛也是不喜出风头,不喜有涉是非的 。三人同样了解世俗的浊恶 。为何宝玉、黛玉成了正统的叛逆,可宝钗却成了正统的信徒!显然,这在常人看来都是很难理解的 。其实,宝钗这种态度和她的生活环境有关,薛家是商人和官宦的结合 。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她深知这种环境中各种关系的复杂和斗争的激烈,因而只能选择一种逃避的方式让自己的心灵有片刻的清静,但是在旁人看来这就是明哲保身 。
三、 宽厚
第七回讲宝钗的“热毒”后紧接着说“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 。”(甲戌侧批:浑厚故也,假使颦、凤辈,不知何如治之 。)意思明显是说 ,宝钗比黛玉,凤姐要宽厚 。
林黛玉对于后进贾府的宝钗,一直存着戒心 。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回数,尽管黛玉一次次挖苦讥笑宝钗,可是宝钗却“浑然不觉”,从未心存芥蒂 。后来黛玉自己也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 。从前×××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 。……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
论口才,宝钗不比黛玉差,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开一个“负荆请罪”的玩笑,就搞得宝玉、黛玉二人面红耳赤的 。然而看到“宝玉十分羞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 。”
从上面这些都可以看出她待人的宽厚,为人的真诚 。
四、 豁达大度
史湘云要开社做东道,但是缺钱不好办事,宝钗资助她办了螃蟹宴;林黛玉的药需要燕窝,但是又不便和贾母凤姐张口要,宝钗从自己的月钱中拨出银两;邢岫烟的冬衣当掉了,处境窘迫,她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 。如此等等,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援助 。不但如此,她非常小心不把这些事张扬,给当事人留足体面 。在戴着有色眼镜的评判来看,宝钗做这些全是为了拉拢,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 。然而,宝钗为何不在拉拢了人之后大胆地在其它事务上面下决断,当第二个“王熙凤”或“贾探春” 。相反却依然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她根本就看穿了世事,不愿意去淌这滩浑水.她和林黛玉都是世俗的反叛者,不过,林黛玉是以一种极为激烈的斗争方式来硬拼,而宝钗只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面对 。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宝钗的豁达大度 。
五、 博学
宝钗天资聪慧且十分博学,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 。她经史子集融会贯通,诗词歌赋也很精通,她对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涉猎,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 。
帮忙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的文章清照(公元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出身于书香世家、上层士大夫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后苏门四学士”之一,母亲是状元王拱臣的孙女 。良好的出生条件和成长环境,使她受到了比较良好的教育 。父亲李格非在苏门通脱自由的学术环境中成长,思想和行动比较豪放洒脱,对女儿的管理和教育更加开明宽松,李清照自主、自强、自信性格的形成便成了可能 。她从小能够博览群书,读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笔记小说,遗闻轶事,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了丰富的养料 。在两宋时期,李清照是独一无二的 。她卓然于诸大家之外,自成一体 。后人无法将之归属于某一群体或流派,她那独立不羁的个性和艺术风格,新人耳目 。
但是,综观李清照的一生,却因为靖康之乱而前后殊异 。靖康之乱前,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李清照眼界开阔,气质高贵 。其父亲李格非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已经受到人们相当高的推崇 。南宋韩淲《涧泉日记》卷下转引他人评价说:“李格非之文,自太史公(司马迁)之后,一人而已 。”虽为过誉之辞,但能说明宋人对其文章的推崇备至 。《宋史·李格非传》的评价比较平实,说:“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 。”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同样出身名门,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宋史·李格非传》称其“亦善文” 。父母双方的家学渊源,为李清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更为庆幸的是,当时这样一个官宦世家,并非像一般的封建大家庭那样对女子的教育有着高度封闭束缚的桎梏 。李清照也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 。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 。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 。例如她早期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