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基本答题模式|和题型格式有哪些( 二 )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5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
4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
如2004年北京春季卷:
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
红 梅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
答:第一问两个要点 。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
第二问3个要点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
套题都采用了主观命题的形式 。因此可以预测,这种形式的命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 。
三、考查目标的设置上有鉴赏有评价,以鉴赏为主
《考试说明》关于古诗的鉴赏评价,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能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是一种综合的带有整体素质性的能力体现,属于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它直接表现出一个人的审美认识水平,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感悟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4年的高考也体现了《考试说明》对考生的能力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