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赏析及古诗( 三 )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如梦令(李清照著词)
诗歌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 。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