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所有的诗句(经典的( 三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
2、《劝学诗》
南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
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
朱熹所有的诗句(经典的

3、《读书要三到》
南宋:朱熹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
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即心到,眼到,口到 。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4、《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南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
5、《观书有感(其二)》
南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译文: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
朱熹的诗句关于读书朱熹写过两首关于读书的诗,《观书有感》两首: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
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寓意:
这是两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而水正因为有这样接收新事物的品质,所以才可以把巨舰轻松举起 。对于人也是一样,人们在读书后(读书也就是接受新事物),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人们是一种极大的提升 。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中流自在”,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