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赠别的诗句( 四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
【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关于赠别的诗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雨霖铃》
【宋】柳永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②,骤雨③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④,方留恋处⑤,兰舟⑥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⑦ 。念去去⑧,千里烟波,暮霭⑨沉沉⑩楚天⑾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⒀,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⒁,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 。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 。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 。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
②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
③骤雨:阵雨 。
④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
⑤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
⑥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 。后用作船的美称 。
⑦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即是“凝咽” 。
⑧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
⑨暮霭:傍晚的云气 。
⑩沉沉:深厚的样子 。
⑾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
⑿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
⒀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
⒁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鉴赏】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 。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 。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