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讲究平仄有什么作用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
平声,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第一声、第二声;仄声,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三声、第四声 。绝句中,上下两句,出句与对句,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要平仄相对,上句的字若是平声,下句的字就要是仄声,反之相同
古人写诗词讲究平仄相对,是利用汉语声调的平衡交替来造成语言中抑扬顿挫的美,读起来琅琅上口,韵文淳厚
诗词中的平仄要求很严吗?必须得讲究平仄吗?诗词中的平仄要求严格,格律诗讲究平仄,填词要讲究平仄,古体诗除了押韵外不讲究平仄 。
先秦到魏晋时期的诗与歌都是韵文,最早都是用来歌唱的,截止到魏晋时期,并没有平仄的概念 。
关于四声、平仄的观念是从南北朝才开始有的,齐梁以前没有什么平仄,当然写诗也不考虑平仄 。在齐朝永明时期,以“竟陵八友”为代表的永明体诗人开始注意四声:平上去入 。其中平就是平声,上去入就是仄声 。
在齐梁以后,诗人开始注意四声与平仄的应用,沈约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诗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说完全基于四声与平仄理论,不过后人对于八病并不是完全认可 。
在初唐时期近体诗(格律诗)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则,四种平仄相间的基本句式,按照对仗、黏连规则组合成了四种诗体 。格律诗在唐高宗时期被纳入了科举考试,举子们作诗时“平仄”有问题就出局了,绝对不能有半点马虎 。
不过即使是在唐朝,也不是所有的诗都要考虑平仄,很多诗人喜欢写不讲究格律的古体诗,这类诗体只需要注意韵脚的平仄,其他的字都不需要注意 。
总结即齐梁以前的古人作诗不考虑平仄;齐梁以后的古人作诗分两种,作格律诗要注意平仄,作古体诗只需要注意韵脚的平仄即可 。
诗词中讲究平仄有什么作用

扩展资料:

【诗词中讲究平仄有什么作用】

古体诗要注意押韵符合要求即可,押韵的字要注意平仄,例如李白静夜思的韵脚都是平声:光、霜、乡,都是平声韵,第1句韵脚要求不严、平仄无所谓,但是2、4句的韵脚平仄一定要一致,例如这首静夜思,在第二句或者第四句出现仄声韵,就不是旧体诗了 。
在齐梁以前的古诗中,诗人也同样注意到了押韵时平仄的统一,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双数句都是押仄韵 。
古体诗还有换韵,但是要注意的是换韵至少要两句一组,也有三句一组、四句一组、多于四句一组的情况 。要记住:每一组的韵,必须平仄相同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节选的一段,老街按照换韵的情况分成了五组,每一组的韵脚平仄都是一致的 。
古体诗的除了韵脚以外,不需要注意平仄 。用不用律句是随意的,例如:
回眸一笑百媚生,平平仄仄仄仄平 。不是律句 。六宫粉黛无颜色,中平仄仄平平仄,是平起仄收的标准律句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
诗词格律;平仄王力前面讲的是:在律诗尚未定型代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 。所以你没错,王力也没错!
诗词讲究平仄?原诗合符平仄格式(首句不押韵也是可以的) 。“粘”和“对”都做到 。“江”和“乡”也押韵 。
文字基本通顺 。唯“孤风”二字似乎生造的意味重些,索性改为“清风”就顺当得多 。“白露染”调个头成“染白露”,则整句读起来更顺口,平仄也不变 。
诗词中的平仄是什么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 。
古汉语中的平仄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
传统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