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追悼亡妻的诗词( 五 )


青楼仿佛 , 临分败壁题诗 , 泪墨惨淡尘土 。
危亭望极 , 草色天涯 , 叹鬓侵半苎 。
暗点检、离痕欢唾 , 尚染鲛绡;躲凤迷归 , 破鸾慵舞 。
殷勤待写 , 书中长恨 , 蓝霞辽海沉过雁 , 漫相思、弹入哀筝柱 。
伤心千里江南 , 怨曲重招 , 断魂在否?
【背景】:
这是吴文英为悼念亡妾而做的一首词 , 尽管后世学者对其创作背景及主旨多有争议 , 但词中所彰显的怀悼之意是显而易见的 。这首词在《宋六十名家词》中又题作‘春晚感怀’、‘感怀’ , 实际就是怀旧与悼亡之意 。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梦窗在苏州曾纳一妾 , 后遭遣去 。在杭州亦纳一妾 , 后则亡殁 。”“集中怀人诸 作 , 其时夏秋 , 其地苏州者 , 殆皆忆苏州遣妾;其时春 , 其地杭州者 , 则悼杭州亡妾 。”《莺啼序》就是悼念亡妾诸作中篇幅最长、最完整、最能反映与亡妾爱情关 系的一篇力作 。它不仅形象地反映出与亡妾邂逅相遇及生离死别 , 而且字里行间还透露出这一爱情悲剧是由于某种社会原因酿成的 。它感情真挚 , 笔触细腻 , 寄慨遥 深 , 非寻常悼亡诗词之可比 。
【另注】:
《莺啼序》是词中最长的词调 , 全文二百四十字 。这一长调始见于《梦窗词》集及赵闻礼《阳春白雪》所载徐宝之词 。可见《莺啼序》实为梦窗之首创 。
第十首——清·纳兰性德《沁园春》之:‘梦好难留 , 诗残莫续 , 赢得更深哭一场’、‘便人间天上 , 尘缘未断’ 。
沁园春
—— 纳兰性德·清
序:丁巳重阳前三日 , 梦亡妇淡妆素服 , 执手哽咽 , 语多不复能记 , 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 , 年年犹得向郎圆” , 妇素未工诗 , 不知何以得此也 。觉后感赋 。
瞬息浮生 , 薄命如斯 , 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 , 并吹红雨;雕阑曲处 , 同倚斜阳 。梦好难留 , 诗残莫续 , 赢得更深哭一场 。遗容在 , 只灵飙一转 , 未许端详 。
重寻碧落茫茫 , 料短发、朝来定有霜 。便人间天上 , 尘缘未断;春花秋月 , 触绪还伤 。欲结绸缪 , 翻惊摇落 , 减尽荀衣昨日香 。真无奈 , 倩声声邻笛 , 谱出回肠 。
【背景】:
这首《沁园春》是纳兰性德众多悼亡诗词作品中最哀婉痛彻的一首 , 纳兰性德二十岁时 , 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 , 赐淑人 。是年卢氏年方十八 , “生而婉娈 , 性 本端庄” 。成婚后 , 二人夫妻恩爱 , 感情笃深 , 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 。但是仅三年 , 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 , 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 , 从此“悼亡之吟不少 , 知己之恨尤深” 。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 , 并有侧室颜 氏 。值得一提的是 , 纳兰性德三十岁时 , 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 , 纳江南才女沈宛 。沈宛 , 字御蝉 , 浙江乌程人 , 著有《选梦词》 。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 。可惜她在与纳兰性德相处一年之后 , 纳兰性德就去世了 , 这段短暂的爱情又以悲剧告终 , 年仅三十一岁 。
在纳兰性德众多悼亡诗歌中 , 除这首《沁园春》外 , 另一首《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同样可堪称千古传唱的绝笔之作 , 其人其性 , 足见一斑 。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 , 寒更雨歇 , 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 , 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 , 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 , 冷清清 , 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 , 竟抛弃 。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 , 年来苦乐 , 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 , 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 , 他生知己 。还怕两人都薄命 , 到缘悭 , 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 , 纸灰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