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诗词如何做好当代文章
作者:顾星欣
据央视消息,《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将于今年春节期间登陆央视 。近年来,这档节目屡引收视热潮 。回望刚刚过去的几年,打开电视,《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唐诗风云会》等一批综艺节目引领着诗歌风尚;走进书店,《唐诗鉴赏辞典》《人间词话》等一批诗词书籍热卖;打开手机,叶嘉莹等先生讲解诗词的视频在网络热播;全国各地,诗社生活成为社会文化中的新现象……让我们看到中华传统诗词在当代落地生根的各种可能 。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诗歌大国,从《诗经》、《楚辞》、汉乐府直到唐诗宋词,数千年来吟诵不绝,给我们留下了璀璨的诗歌宝藏 。进入新时代,物质生活愈加丰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中,诗意的精神享受也逐渐成为一种“刚需” 。这当中,传统诗词就如同一把金钥匙,为大众打开了一扇扇心灵之窗 。“传统诗词热”在近年来的风靡态势,也折射出了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更高层次精神生活的渴望与期待 。
实际上,传统诗词的当代价值,不仅仅是对于个人意义而言的心灵滋养 。在中国传统诗学中,诗歌的社会功用一直都是不可忽视的 。孔子曾经指出了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教育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徜徉漫漫诗歌长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绘的祖国大好河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的拳拳爱国情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蕴藏的哲学思想和中华智慧……中华传统诗词潜藏着我们的中国智慧、中国风骨、中国灵魂,通过审美想象与艺术表达,通过千百年来的流传,一句句经典诗词,成为我们中国文化的情感共同体 。
如今,各式各样的综艺节目和新媒体课堂,助推了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播、当代演绎和当代创作 。但在这蓬勃兴盛的态势中,也有几项基础性问题需要廓清,以便让我们更好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
首先,从欣赏层面来看,我们要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诗词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 。
新时代,旧体诗何为?这无疑是一个需要迫切回答的问题 。现在社会上还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古典诗词属于过去的时代,不属于这个时代” 。固然,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不同文学样式,都曾在当时的时代各领风骚,但是在琳琅满目的文学百花园中,中华传统诗词还是具有穿透时光的风雅,成为一条绵延不绝的文化精神脉络,承载着中华文化的风骨,不容忽视 。
从古老走来、又走进新时代,中华传统诗词具有永不过时的经典性 。首先,就欣赏层面来看,它具有贯穿古今的民族精神,比如李白豪迈旷达的个人胸襟、杜甫沉郁顿挫的家国情怀、边塞诗人们的爱国思想与豪情壮志……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对我们的当代生活来说,不仅毫不过时,而且大有裨益 。第二,就创作层面来看,中华传统诗词的创作,向来是观照现实生活的载体 。李白、杜甫、苏轼,他们笔下的诗篇,折射的都是当时的现实生活 。这种反映时代、反映人民生活的艺术追求,将是艺术创造永不过时的法则 。
其次,从创作方面来看,我们要与时俱进地思考传统诗词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 。
有人提出,传统诗词形式刻板,限制了当代生活和思想的表达 。诚然,“五四”之后,催生了白话诗的流行,近百年来,一批新诗诗人如徐志摩、戴望舒一直到顾城、北岛、海子等,他们的创作,让中国诗词突破了五言、七言与词牌的限制,让文字自由奔放起来 。那么,我们该怎么对待古典诗词的限制性呢?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就曾提醒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他道出了艺术创造中的一个永恒命题 。既然是中华传统诗词,它必须遵守一定的诗词格律,不应脱离旧体诗的规定框架 。时至今日,传统诗歌依然具有它不可磨灭的格律美、音韵美,这种形式上的美感,来源于汉字所独特蕴含的意蕴,不可取代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哉”诚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我们也该看到,格律是不应抛离的基础 。如今有些人在没有掌握传统诗词中的平仄、对仗的基础上,想亦步亦趋地写旧体诗,常常“照猫画虎”,四不像,这不是真正的传承 。
我们现在很多人爱作拟古诗,却仍不脱风花雪月、春恨秋悲的窠臼,读之无新味,观之无新意 。如何在尊重格律的基础上,注入当代性的观照,解决好这个问题,会有助传统诗词的创作在当代走得更远更好 。
- 神兽|中国十大传统神兽,中国神兽有哪些
- 人到中年,读懂这四首诗词,你就活明白了
- 《中国哲学如何登场》读后感摘抄
- 电视柜|电视柜如何选择尺寸
- 德祐的门店复制模式——如何快速培养人才? 薄荷曼哥
- 如何看出一个女生慢慢不喜欢你了
- 中介|中介如何知道你跳单了
- 如何阅读德里达读后感精选
- 如何阅读福柯的读后感大全
- 猫|如何布置猫的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