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关于深圳的古诗词( 二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鹏城八景
上联路通五洲人脉丰,求下联上联:路通五洲人脉丰
下联:道连四海众心凝
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这首诗的出处这是西乡隆盛的一首诗 。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
西乡隆盛(1828.1.23~1877.9.24)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家 、军事家 。萨摩藩(今鹿儿岛县西部)下级武士出身 。早年为改革幕藩政治而奔走,两次被流放 。1864年掌握萨摩藩军指挥权,参与镇压发动“禁门之变”的长州藩(今山口县)尊王攘夷派 。第一次长州之战中任幕府军指挥官 。1865年起转投倒幕运动,与木户孝允等建立“萨长倒幕同盟”,策划“王政复古” 。1868年日本戊辰战争爆发后,指挥政府军取得鸟羽伏见之战的胜利 。后以东征军参谋身分与幕府谈判,迫使幕府献出江户(今东京) 。与木户、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 。1871年任参议 。1872年任近卫都督,受领元帅称号 。1873年因主张“征韩”失败,辞职回乡,开办“私学校”,组建士族军队,与明治政府对抗 。1877年2月在反动士族拥戴下发动叛乱,挑起日本西南战争 。9月兵败自杀 。1889年明治政府大赦,恢复其名誉 。著有《西乡隆盛全集》等 。
毛泽东曾借用此诗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1909年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大渡桥横铁索寒下一句是什么?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滕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
世事洞明皆学问,_人情练达即文章.出自哪里?《红楼梦》
众所周知,《红楼梦》里有一幅很妙的对联,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意思不难懂,说的是: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 。这当然有老于世故的滑头主义应世哲学的意思,明世故,通人情,熟悉江湖,善于应对,了解社会,总有办法 。
其实,如果不是利己主义,明哲保身,“洞明”“世事”和“练达”“人情”还是必要的 。世间的事,异常复杂,在林林总总的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世理”,人在世上活,如果要活得好些,是需要去洞察明了其中的“世理”的,在这方面,学问可大着呢!对于“世事”只有深入地去看,去分析,去探究,方能达到“明”的状态,明世理才是真正的长学问 。如果混混沌沌地在世上混,处事不认真,遇到问题不深究,当然也不会有学问的 。同样,“人情”也是需要讲究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要与人打交道的,人与人之间总有这样那样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有复杂的利益关系,还有很微妙的各种感情关系,有亲情、爱情、友情、嫉妒之情、敌视之情等等,人与人相处,如果要相处得好,“知情”是很重要的,只有“知情”方能“达理”,在合情合理的状态下,才算是“人情练达” 。而这“知情达理”、“人情练达”可不是一篇容易写的文章,人的感情是最复杂的,人与人的情感关系是最微妙的,行走人世间,需要好好做“识人情”这门功课 。
需要说明的是,通世事,识人情,善“洞明”,能“练达”的,并不一定是有学问的,能写文章的 。读书多的人往往懂“事理”而不懂“世理”,执着坚持事物的合理性,不知道人间世故的复杂性,认准个“死理”,常常是到处碰壁,甚至撞得头破血流 。富有书生意气的人,常常抱着“有理走遍天下”的信念,雄纠纠气昂昂地往前冲,结果,遇事常是剪不断理还乱 。不少读书人讲真情,不通人情,直来直去,我行我素,真诚待人却不懂得讲究方式,坦率处事却不知注意策略,总有那么点“书呆子气”,对人情世故,不会去“练”,更谈不上“达”,不像那些老于江湖,深谙社会的人那样,能处事波澜不惊,遇事隐而不发 。当然,我们不是主张读书人该去修炼老于世故的混世哲学,更不是倡导滑头主义,而是主张在讲究“事理”时能有些方法,在坚持真理时能有些策略,在真诚待人时能懂些“人情”,在给人以真情时能有些练达 。
在古典小说中,很有一些通世事,懂人情的例子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是个乡下老太太,却是个了不起的公关大师,她几番进贾府,发挥得非常出色,他善于观察,懂得及时地融入,面对着贾府各种各样的人,很知道抓住关键人物,熟练应对 。他知道老祖宗贾母是“第一家长”,对这位位高权重的老夫人怕寂寞,喜欢热闹的特点非常了解,刘姥姥吹捧她,逗乐她 。刘姥姥扮演着很出色的“笑星”角色,简直到了让贾母舍不得与之离开的地步 。刘姥姥通过观察询问,知道王熙凤在贾府中的显赫地位,深知凤姐是贾府的实际掌权人,而且她知道这位凤姐特别喜欢显耀权力,喜欢人家吹捧,老姥姥投其所好,对王熙凤一个劲地捧,捧得她高兴,也捧出了她的银子,结果,刘姥姥不仅满载而归,还顺利地攀上了一门豪门亲戚,留了很好的后路 。可见,刘姥姥是“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的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