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美( 六 )


其次,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还要力求做到“三多”:
一、要多读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 。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 。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 。古人也说:“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
当然,培养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的”(《歌德谈话录》)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经说过:“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 。”可见,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
二、要多看 。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向学生推介优秀的鉴赏名篇 。可以说,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只要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
三、要多练 。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 。”因此,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坚持让学生写点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
再次还要注意:
1、了解古诗词特殊之处
古诗词有不少特殊之处,了解这些特殊之处,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并进而鉴赏它们 。如语法方面,倒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其目的,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 。先果后因,隐显结合,写得十分生动优美 。
格律方面,近体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对偶) 。同样拿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其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方位结构对方位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上下词性一样,结构相同,对得非常工整 。
2、了解古诗词抒情方法
古诗词大都是抒情诗 。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业、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 。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3、要学会写赏析文章
写赏析文章就是把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题型,既考阅读,又考写作,因此很为命题者所青睐 。写赏析文章,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切入 。这要看试题的指向 。如果试题有明确的要求,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写 。例如,今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要求就明朝诗人杜庠《赤壁》一诗中“荒矶鸥鸟满烟芜”这一句,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 。命题者提示考生按“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去鉴赏,照此切入就是 。如果试题对切入点没有明确的要求,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一个觉得有把握的角度 。一般来说,考生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考虑 。每一方面又可以结合具体作品选择某一个切入“点” 。譬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悲”与“欢”,表达技巧方面的“显”与“隐”,语言风格方面的“阴柔”与“阳刚”,等等 。角度宜小不宜大,最好抓住作品比较突出的某一点,深入开掘下去,这样可以说得细一点、透一点 。
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背诵
日常的语文教学是学到诗歌讲诗歌,考到诗歌讲诗歌,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 。不能引导学生真正的热爱诗歌,也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长期坚持背诵诗歌就像长期吃饭,营养会一点一滴补充身体 。所以在诗歌教学的时候重视诗歌背诵,在其他单元可以弱化诗歌背诵但不能停止诗歌背诵 。诗歌教学的时候可能是每天背诵一首诗,不再是个教学单元,我们可以一星期背诵一首诗或者一星期背诵一个诗歌名句也行,总之不能停止诗歌的背诵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