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孩子|孩子是孤独症到底该怎么办?

孤独症孩子(孩子是孤独症到底该怎么办?)
有句话说得好,“啥都可以有,就是不要有病 。”但当疾病来袭时,即使人们多么不情愿,也只得打起精神奋力战胜疾病 。而有一种疾病很特别,叫“孤独症”,社交障碍是其最核心的特征 。
一般来说,孤独症的孩子大多在3岁左右被发现,5岁以上症状明显,患症以男孩子居多,在我国适龄儿童的发病率在0.7%左右,并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
孩子一旦患上孤独症,给父母乃至整个家庭的打击可不止一点两点 。可以说,一个孤独症孩子的出现会造成至少三个家庭的崩溃,父母的小家庭、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甚至整个家族都会因此而在内心深处蒙上一道厚厚的阴霾 。
孤独症孩子|孩子是孤独症到底该怎么办?



在大赛爸爸家庭训练营,有过这样一个故事:
凡凡4岁左右时,妈妈就发现他与别人有所不同 。孩子不大爱说话,极不喜欢和别人交流 。他经常一个人抱着爸爸给他买的机器人,拆了装,装了又拆,循环反复 。
妈妈觉得凡凡只是性格内向,认为多带孩子接触外部环境,接触陌生人就可以让他活泼一些 。谁知,妈妈带他到人群密集的公园玩时,凡凡竟然惊恐地大叫起来,引来众人的异样目光 。
妈妈拼命叫凡凡的名字,他却毫无反应,还独自往人少的地方跑去 。妈妈急坏了,把爸爸叫来一起追上孩子,才把凡凡给安抚下来带回了家 。
此时,妈妈才意识到了不对劲 。第二天,爸爸妈妈一起带凡凡到医院检查,结果让他们心里十分难受 。原来,孩子是孤独症,不仅语言沟通能力很差,自我管理能力也不行,社交严重障碍 。
之前,凡凡在人多的地方就会惊恐大叫,是社交障碍引起的恐惧 。父母虽然伤心,但为了孩子好,也是竭尽所能地想办法,希望他能好起来 。可不管怎么努力,凡凡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走不出来,渐渐地妈妈绝望了,不止一次地想要放弃 。
孤独症孩子|孩子是孤独症到底该怎么办?



那么,如果孩子患上孤独症,家长们难道真的只能束手无策,就此放弃,任由他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下去吗?
这恐怕不是一个家长的想法,而是许多家里孩子患有孤独症的父母曾经有过的念头 。也难怪会有这样的念头,长期陪伴与纠正却始终得不到改善,一次次的挫败,终将坚强的父母的心打败了 。
我们说,孤独症孩子的能力改善和学习提高,本身就比普通孩子难,反复性强,更需要父母付出比常人更多、更艰辛的努力 。而家长们之所以束手无策、迫不得已想放弃,归根结百思特网底还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也没有人能够及时的辅助,最后没有看到孩子的进步,导致心灰意冷 。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孤独症孩子的父母又该如何及时发觉孩子的“不一样”?怎样进行有效的干预呢?
如何识别孩子是否有孤独症的倾向我们知道,孤独症的典型特征是社交障碍、言语和非言语障碍、刻板行为与狭隘兴趣,并且由此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即可被诊断为孤独症 。
孤独症孩子|孩子是孤独症到底该怎么办?



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孤独症的倾向 。
1、 孩子的年龄是否超过3岁 。3岁以内的孩子缺乏自我意识,社交能力也尚未发育完全,不好判断是否为“孤独症” 。3岁以上的孩子如果偏内向,父母就得稍加注意,并可以从细节处观察,以此判断孩子的情况 。
2、 孩子是否愿意父母陪同玩耍 。此时若孩子只顾自己玩游戏,完全不理会父母不断尝试与他的互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话,那么就要提高警惕,孩子也许是患上了“孤独症” 。这样的孩子眼里完全没有他人,与外在的世界是脱节的,内心只有他个人幻想中的世界 。
3、 孩子是否存在不应名的情况 。若孩子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父母可尝试叫他的名字,看他的反应 。如果喊了几次后,孩子终于应了,表明孩子不过是一时太过沉迷当下的游戏,并非有什么问题 。若果不管叫多少回他的名字,他都毫无反应,目光呆滞,一直盯着自己手中的玩具自己一个人玩的话,那么,十有八九孩子是患上了孤独症 。
4、 孩子是否有社交障碍,易冲动 。一到人群多的地方,孩子就会不受控制 。譬如凡凡的惊恐乱叫,正是如此 。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行为状况,就得立刻就医并及时作干预训练 。
5、 孩子不知道行为、语言的意义,会不断地重复同一个动作 。他们呆板、孤独,机械地重复一个动作,若是别人强行打百思特网断,会让孩子不知所措,还有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或是躲避起来更加地封闭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