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美好的诗句有什么( 二 )


茶香高山云雾质 , 水甜幽泉霜当魂 。(佚名)
心随流水去 , 身与风云闲 。(佚名)
茶鼎夜烹千古雪 , 花影晨动九天风 。(黄镇成)
欲试点茶三味手 , 上山亲汲云间泉 。(韩奕)
入社陶公宁止洒 , 品泉陆子解煎茶 。(韩奕)
玉杵和云春素月 , 金刀带雨剪黄芽 。(耶律楚材)
舌底朝朝茶味 , 眼前处处诗题 。(张可久)
诗床竹雨凉 , 茶鼎松风细 。(张可久)
乘兴诗人棹 , 新烹学士茶 。(张可久)

【关于茶美好的诗句有什么】

媚春光草草花花 , 惹风声盼盼茶茶 。(张可久)
汲来江水烹新茗 , 买尽青山当画屏 。(郑板桥镇江焦山吸江楼)
花笺茗碗香千载 , 云影波光一楼 。(何绍基)
一瓯解却山中醉 , 便觉身轻欲上天 。(崔道融)
味为甘露胜醍醐 , 服之顿觉沉疴苏 。(葛长庚)
扫来竹叶烹茶叶 , 劈碎松根煮菜根 。(郑板桥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
国不可一日无君 , 君不可一日无茶 。(乾隆与大臣联)
竹露松凤蕉雨 , 茶烟琴韵书声 。(张鳌)
坐 , 请坐 , 请上坐 , 茶 , 敬茶 , 敬香茶 。(郑板桥)
烹调味尽东南美 , 最是工夫茶与汤 。(冼玉清)
试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 , 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 。(王师俭)
润畦舒茶甲 , 暧树拆花枪 。(黄遵宪)
拣茶为款同心友 , 筑室因藏善本书 。(张延济)
白菜青盐糁子饭 , 瓦壶天水菊花茶 。(郑板桥)
墨兰数枝宣德纸 , 苦茗一杯成人窑 。(郑板桥)
楚尾吴头 , 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 , 半潭秋水烹茶 。(郑板桥)
山光扑面因朝雨 , 江水回头为晚潮 。(郑板桥)
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郑板桥)
关于茶禅的诗句江南风致说僧家 , 石上清泉竹里茶 。
法藏名僧知更好 , 香烟茶晕满袈裟 。——(唐)陆容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一开始 , 茶、禅、诗这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基本要素因子之间便结有不解之缘 。
“茶”在上古写作“荼” , 如《诗经·谷风》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认为 , “至唐陆羽著《茶经》 , 始减一画作‘茶’” 。研究者多以为中国饮茶之习始于汉代 , 成熟于魏晋南北朝 , 大盛于隋唐 , 大致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诗歌的兴盛历史相表里 。饮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 僧人与喜好谈玄论道的士大夫是实际的倡导者与推动者 , 如魏晋时期的名士、名僧刘元真、支孝龙、法祚之辈 , 往往在修禅论道中以茶助兴 , 又往往将自己的感悟发之于诗歌 , 茶与佛教、诗歌开始结下不解之缘 , 茶禅渊源尤甚 。
《晋书·艺文志》记载 , 僧人单道开在山中坐禅 , 夜不倒单(昼夜不卧) , 不食五谷杂粮 , 每天只吃由松姜等制成的药丸数粒 , 饮茶苏一二升而已 。唐代佛教寺庙更是常常举办茶宴 , 谈佛理 , 论茶道 , 佛法妙理与茶道清虚渐渐融为一体 。自“三武一宗”法难之后 , 农禅并举的禅宗一枝独秀 。地处偏僻山区的禅僧大多务农为生 , 他们种植茶树 , 精心研习制茶、烹茶之术 。刘禹锡曾有诗形容禅房制茶过程云:
斯须炒成满室香 , 便酌沏下金沙水 。
骤雨松风入鼎来 , 白云满盏花徘徊 。
中国很多名茶由是创始于寺庙 , 如碧螺春原名“水月茶” , 由江苏洞庭山水月院僧人首先制作而得名 , 乌龙茶源于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寺 , 顾渚山贡茶紫笋 , 最早产自吉祥寺 , 君山银针产自君山白鹤寺 , 龙井产于杭州龙井寺 , 黄山毛峰产自云谷寺 , 大红袍出自武夷天山观 。另外还有四川蒙山智炬寺的蒙顶云雾、徽州松萝庵的松萝茶等 , 可谓“天下名茶僧占多” 。
唐代百丈禅师创《清规》 , 设丛林规矩 , 其中多处提到“茶” , 如“茶鼓(击此鼓召集大众饮茶说法)”、“打茶(参禅一炷香后供僧人饮茶稍事休息)”、“奠茶(供养佛菩萨)”、“普茶(请全寺僧众饮茶)”等 , 又有“茶头”、“茶堂”、“施茶僧”等名目 。史书上也多有唐代皇室赏赐佛门茶饼的记录 , 如唐德宗曾赏赐奉诏译经的印度高僧智慧大师“茶三十串” , 日本名僧圆仁到五台山 , 朝廷曾赐茶一千斤 , 可见茶是佛教丛林仪轨中重要的供养品 。唐宋禅宗语录中出现诸如“吃茶去” (赵州)、“吃茶、珍重、歇”(百丈)、“饭后三碗茶”等机锋公案 , 在“茶风”盛行的禅宗丛林中自然便是寻常之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