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中柳有什么象征意义( 三 )


关于柳的诗句及含义鉴赏《送别》
作者: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离别多
【注解】:
【语译】:
原本,只要一到春天,杨柳便会重新吐出嫩芽,长出绿油油的枝条,
这时,运河的两旁便形成一片青翠的浓荫,柳枝随著春风摇曳,妩媚极了 。
可是近来杨柳的枝条老是被人攀折,柳荫不再像从前那麼浓密了,
想必是因为在这里送行的人愈来愈多,每个人都以柳条互赠,表示依依不舍之情,所以才会造成这样的景象吧!
【赏析】:
长安城东放眼可见御河两岸杨柳青青 。近来送别之频繁、别情之愁苦,大有使御河两岸东门之外的「青青」杨柳不堪攀折之势 。
从眼前景物产生联想,因为看到树上的柳枝被折去不少,想到这都是那些多情的送行者所为,他是从眼前的景物想到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 。
蝶恋花
六曲阑干偎碧树 。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 。穿廉海燕双飞去 。
满恨游丝兼落絮 。红杏开时,一□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 。惊残好梦无寻处 。
此首,情绪亦寓景中 。“六曲”三句,阑外景:“谁把”两句,廉内景 。阑
外杨柳如丝,廉内海燕双栖,是一极富丽极幽静之金屋 。而钿筝一声,骤惊
双燕,又是静中极微妙之兴象 。下片,“满眼”三句,因而而引起惜花情绪 。
“浓睡”两句,因梦而引起恼莺情绪 。镇日凄清,原无欢意:方期睡浓梦好,
一晌贪欢,偏是莺语又惊残梦,其惆怅为何如耶 。谭复堂评此词如“金碧山
水,一片空蒙”,可谓善会消息矣 。
忆江南·春去也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裛露似沾巾 。
独坐亦含嚬 。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体裁】:词
【注释】:
1.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
2.洛城人:即洛阳人 。
3.袂(mèi):衣袖 。
4.浥(yì):沾湿 。
5.颦(pín):皱眉 。
【简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之情 。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 。诗人通过拟人化手法,不写人惜春,却从春恋人着笔 。
杨柳依依,丛兰洒泪,写来婉转有致,耐人寻味 。最后“独坐亦含颦”,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 。这首小词,抒发了惜春、伤春之情 。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 。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
【集评】:
况周颐《蕙风词话》:唐贤为词,往往丽而不流,与其诗不甚相远也 。刘梦得《忆江南》“春去也”云云,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 。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作伤春词者,多从送春人着想 。此独言春将去而恋人,柳飘离袂,兰浥啼痕,写春之多情,别饶风趣,春犹如此,人何以堪!
早春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
[译文]
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近看没有绿色,远看草色青青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 。
[讲析]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 。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 。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 。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 。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 。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 。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 。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 。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 。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 。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

【在古诗中柳有什么象征意义】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而小雨又滋润如酥 。酥就是奶油 。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