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三 )


编辑本段历史人物功过
二千多年来秦始皇被大多人视为暴君,人们批评他焚书坑儒、修长城、广建宫室,大兴土木;然而亦有人赞扬他为“千古一帝”,肯定他开统一之局、统一度量衡、奠定中华版图之贡献 。那么,秦始皇究竟是暴君亦或是千古一帝呢?这个其实是你从怎样的角度去评价他 。角度不同评价自然不同.其实,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肯定“人”的性格是立体的,即是说性格是多方面的,不可片面下定论,评价秦始皇也一样 。我们常说秦皇修长城、建宫室,劳民伤财,然而在秦代那个时代,建筑技术不发达,要建一个如长城般的军事防线,不动用大量民力,行吗?虽然为人民带来痛苦,但却为秦代建成了坚固的防线,抵御匈奴的入侵,也为后来的历代提供了基础,这不可以说是功吗?秦代甘肃东部长城,是当时甘肃自有历史以来最具规模的一次营造建筑活动,也是甘肃人民在秦朝时一次最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 。秦长城西段的建成,对于保护甘肃东部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秦在胜利击败匈奴贵族的侵扰之后,为了巩固在战场上取得的成果,始皇又命蒙恬主持修筑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 。长城的兴修,始于战国年间 。当时,魏、赵、楚、齐、燕、秦等国都筑过长城 。其中有的修在内地,而主要是修在北方与一些少数民族接壤的地段 。如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燕为防御东胡,“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 。秦早在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就曾“堑洛”,即沿洛河修城以防魏 。秦惠文王后元元年(公元前324年),又曾“筑上郡塞”以御赵 。秦昭襄王时,还在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根据这些长城修筑的实际效用,秦始皇深感要防御匈奴贵族再次南下,继续营造一条规模更大的长城是十分必要的 。
编辑本段相关传说
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 。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 。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着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出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 。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 。”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 。”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于两家共同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两家老人为现已长大成人的孟姜女选了个丈夫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 。天有不测风云,成亲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从门外闯进几个衙役,一拥而上把新郎范杞梁当民夫抓走了 。原来,当时由于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转眼一年过去了,范杞梁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 。她带上干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 。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她终于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 。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痛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着长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 。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管,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 。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 。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 。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 。一要找到丈夫范杞梁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 。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孟姜女戴着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杞梁坟墓后,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的骄傲 。如将各朝代所修长城加起来总长有10万余里(现在保留下来的只有明代修筑的长城,总长12700余里),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 。中国长城以其历史悠久,长度惊人,工程浩大和建筑高超四大特点而名闻中外,成为举世著称的旅游胜地之一 。不到长城非好汉,许多访华来京的外国元首、高级官员,以及其他无数中外旅行者几乎都要亲临长城游览一番,以便饱览万里长城的宏伟雄姿 。据美国登月宇航员报告,他们在月球上凭肉眼遥望地球,只能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和荷兰的围海大堤,(已证实此消息不实)可见长城不愧为天下古今奇观啊! 远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西周就有“城彼朔方”的记载 。公元前七到三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吞并,形成群雄并立不断混战的局面,他们在自己的边境,先后筑起长城以自卫 。如楚率先在南阳地区筑方城数百里;齐则在山东从平阴到东海边琅琊台筑长城,又沿黄河故道筑堤为城;中山、魏、韩、燕、赵、秦等国,各修筑长城数百里至数千里 。当时长城总长已上万里,不过是分散各自独立而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一方面拆毁诸国间的长城,另一方面为防北边匈奴,又调动军民上百万人,命大将蒙恬督筑长城,西起洮河沿黄河向东,再按原秦、赵、燕长城走向一直到辽东,绵亘万余里,成为我国最早的万里长城 。西汉时,北部的匈奴族更强盛,屡向南犯,汉朝除采取通好、和亲及出击等手段外,并着手大规模兴筑长城以固边陲 。除修缮秦长城外,西面更增筑河西、玉门关、居延泽等长城 。北出雁门,五原阴山,东循燕秦长城,从辽东到最西的玉门关,长达两万余里 。并列亭西至楼兰,北至胪朐(乌兰巴托东北地区),规模远逾秦代 。东汉初北防鲜卑、西防羌戎,又在西汉长城以内,大兴障塞堠坞,总长也达万里以上 。两汉时期一北一南所筑长城,是历代规模最大的 。此后,北方各族逐渐进入华北、关中,直至中原,建立起北朝政权,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先后在黄河套以北东至辽西地区,修筑了多重的长城,纵横交错,总长也上万里 。隋统一全国后,在黄河中上游由云中经五原、榆林、宁夏至陇西,筑长城四五千里,与北朝在东部的长城正好构成又一体系 。唐代国势强盛,长城以北以西的各部族都归附通好,因此未筑长城,仅在阴山内建“受降城”三座,东西互距四百里,并连以城障;在甘肃西部复筑瓜州故城 。这时,东部的高丽为了防唐,在我国东北由扶余、开原、新宾至朝鲜大同江口筑长城二千余里 。宋、辽、金时期,华北的燕云十六州尽归契丹、河西已属西夏、北宋只修治了雁门险阻 。以后辽金相继强盛,深入淮汉、以至江北,造成南宋偏安局面,再无力去修筑长城 。北方辽金政权却因与蒙古和其他各族间的斗争与矛盾,在今东北内蒙等地兴筑濠堑长城,总长也上万里,称明昌长城,俗称成吉思汗边墙 。明朝建立后,为防范元朝复辟及达旦、瓦刺、女真、吐蕃等族骚扰,在北方不断修筑长城,并且为抗击外国入侵,在东南沿海要地也零星筑了一些长城 。明长城之多,是历代之最 。主要长城从鸭绿江边的九连城到甘肃的嘉峪关,全长一万五千余里 。在北京和山西偏关间,分成南北两道长城 。在许多地段上长城除主城墙大边外,还有二边、三边、外边、内边、护边等多道的城墙,如雁门关外有大石墙三道、小石墙二十三道 。其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间的一万二千七百里的主长城保存较完善,特别是山海关到北京周围,经戚继光重新督筑过的长城最为壮观 。清初,在辽宁、吉林间筑了有名的盛京边墙(柳条边),新旧边墙总长2600余里 。对古长城也局部修缮了山海、居庸、雁门、嘉峪等关隘和长城的某些段落 。中期以后就未再修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