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精神在辛弃疾词中是怎样表现的( 五 )


辛弃疾的词 , 与苏东坡并称“苏辛”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 , 是一脉相承的 。都是“豪放派”的代表 。但是从本质上看 , 却有很大区别 。首先 , 这种派别的划分是以时代、风格为依据的 , 是后世文人为之划分的 。也就是说 , 完全是文学的角度划分的 。或者说是把辛弃疾归入到文人当中的 。其实 , 苏词和辛词没有明显的传承关系 。辛词是天籁之音 , 所谓“自铸伟词、空无倚傍” 。范开在《稼轩词序》中说:
“世言稼轩居士辛公之词似东坡 , 非有意于学坡也 。虽然 , 公一世之豪 , 以气节自负 , 以功业自许 , 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 , 果何意于歌词哉 , 直陶写之具耳 。故其词之为体 , 如张乐洞庭之野 , 无首不尾 , 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 , 卷舒起灭 , 随所变态 , 无非可观 。无他 , 意不在于作词 , 而其气之所充 , 蓄之所发 , 词自不能不尔也 。”因为在辛弃疾而言 , 词只是“陶写之具” , 他本来无意于作诗填词 , 也无意于在文坛上扬名 。至于后来成就了所谓的“诗酒功名” , 实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所以辛弃疾作词 , 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 , 完全是兴之所至 , 随感而发 。却达到了苏东坡所说的“无意不可入”的地步 。在宋代 , 也唯有辛弃疾才能够完全不以文人自居 , 把所谓“词别是一家”“本色论”等等文人们的家法视为无物 , 所谓“我手写我心” , 这和文章本体论者实有天壤之别 。在辛弃疾这里 , 词是客体 , 词人才是主体 。词在苏东坡那里 , 不论是意境还是在风格方面 。作了有意的拓展 。在苏东坡看来 , “词为诗裔” , 所以后世也是认为苏东坡是“以诗为词”的 。到了辛弃疾手里 , 却成了“以文为词” 。其实辛弃疾何止是“以文为词”!而是把当时所有的文学手段 , 都无所顾忌的运用到了词的写作中 。故而辛弃疾带来了词体的大解放 , 以此来抒发作者慷慨不平之气 , 纵横排宕的才华 。并且以之作为向汉奸、投降派们作政治斗争的武器 。“笔作剑锋长” , 是辛弃疾词的战斗性的真实写照 。所以辛词数量既多 , 又表现了广阔的风貌 。完整的表现了辛弃疾的生活经历、才情抱负 , 以及忧国忧民的志士情怀 。虽然辛弃疾在词体的开拓方面 , 比苏东坡做的还要彻底 , 在词的内容方面 , 比苏东坡表现的还要广阔的多 , 但是辛弃疾却不是本着文人的自觉而刻意为之的 。这不仅没有消弱辛词的艺术魅力 , 反而成就了辛词 。
辛弃疾乃是一个英雄 , 他将自己在军事、政治方面的才华、手段表现于词作中而却依然没有忽略词的曲折含蕴的特殊的形式美 。他在词中所做出的开拓和成就 , 不仅超越了北宋的苏轼 , 而且也使千百年以后的作者一直感到难以为继 。此中无疑个人才能 , 作为主体的作者所具有的所谓才、德、胆、识、力是重要的原因 。作为客体的时代背景也是主要的原因 。后世论词者每以苏、辛并称 , 仅就开拓词的意境、突破词的传统而言 , 两家确有相近之处 , 而且辛词作出这种开拓与突破 , 也可能是受过苏词的启发和影响 。不过 , 苏、辛二家对传统都能有所开拓突破 , 这一点虽然相同 , 但其开拓突破以后所表现的风格特色 , 以及他们所以能达成此种开拓突破的原因 , 则大为不同 。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与突破 , 主要由于作者超迈放达的胸襟气度 , 本来就比哪些吟风弄月的文人高出一大截 。而且苏轼对于写作 , 又一向有“行乎其所当行 , 止乎其所不得不止”的一种独立开创的精神 , 这正是苏词所以能对词境做出了极大开拓的主要原因 。苏词风格的特色在于旷达飞扬的情致 。至于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突破 , 则主要是由于对自己志向九死不悔、对自己的理想持着追求 。以及自身所具有的英雄的胸襟和气度 , 更加上平生的不凡经历及不幸遭遇的交互激荡 , 造成其词的意境得以突破传统 。所以辛词对传统的突破 , 可以说是其人与其世相结合而造成的必然结果 。正如前人评阮籍诗所说的“遭阮公之时 , 固应有阮公之诗也” , 故辛词风格特色在于处处有盘旋郁结之气、慷慨悲愤之音、气大声宏的狂傲之情;还有功业蹭蹬、人生如寄的深沉感谓 。这与苏词凭天赋与才气胸襟而突破传统 , 有本质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