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古代文人积极入世的例子或诗词诗词要全文谢~~~( 四 )


但逐渐地,李白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世俗的黑暗 。在安陆期间,他积极地进行一些希望人们给他援引的活动,但由于李白的侍才放浪,桀骜不驯,露才显己,以至于才高招忌,遭到了一些人的诽谤,招致了一些地方权贵的不悦 。因此,在安陆他屡遭坎坷,求荐无门 。3后来他到了国都长安,第一次到达长安,他便遭遇了挫折 。李白希望通过当朝宰相张说和其子引荐自己但却都被他们玩弄,被安顿在终南山一处无人居住的荒原,李白非常郁闷生气,后来在长安期间拜访过一些人,但大都和张说父子差不多,忌妒他的才华 。此时的李白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他看到了李唐王朝阴暗的一面,在愤怒中他挥笔写下了《行路难》、《蜀道难》,表达了他初入长安受遭遇的悲愤 。但李白仍然对为官充满了渴望,他不甘心自己的非凡才华无法施展,积极入世的思想一直激励着他 。在离开长安后,李白在山东过了几年的生活,此时他常常在作品中发出不平之鸣,如《梁甫吟》、《将进酒》,充满了对不公平命运的质问和悲愤,特别是“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句,更是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感 。
机遇终于到来了,天宝元年,由于唐玄宗三次下召见,李白第二次来到长安 。唐玄宗命李白为翰林供奉,待诏宫中 。李白异常兴奋,认为自己发挥才能,报效朝廷的时刻到来了,这时他写有《南陵别儿童入京》和《别内赴征》等,表达了他其时兴奋的心情 。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 。唐玄宗和杨贵妃都非常欣赏李白的诗歌才华,并称他为“天下之奇才”,但却总让李白献些歌功颂德之类的诗,就是不让他参与朝廷 。李白感觉到自己不过是朝廷的文字玩物,升平的点缀,加上官场的黑暗,高力士、李林甫等人的阴险邪恶,恃才傲物的李白又怎能在这种环境下忍受下去呢?有了对当时政治社会的更清楚认识,李白“高歌大笑“地离开了长安 。“浮云蔽日去不返,总为秋风摧紫兰”《答杜秀才王松山兄赠》,就是在这种“浮云蔽日”的世道里,“秋风摧紫兰”是不可逆转的必然 。这时,李白对官场黑暗充满了强烈的痛恨之情,希望出世的思想浓烈,迸发出了强烈的入世与出世思想的矛盾,他运用自己非凡的想像力去去寻找神仙的梦幻,在梦游中表达自己抑郁的情感 。他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典型的例子 。诗中写了梦游的景象,但实际是写了他仕途梦幻的破灭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更是道出了诗人的愤慨之情,诗人从梦幻中清醒,表达出对权贵的蔑视和现实不公的愤怒 。在离开长安后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李白一直存在着较浓厚的出世思想,同时他更多的是关心社稷的安危,百姓的疾苦,对君主昏庸无能感到痛恨,李白的遭遇与出入世思想的巨大矛盾冲击使他诗歌里的批判精神更为强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实深刻的批判 。
当然,李白的积极入世思想还是他思想的主流 。后来安陆山发动兵变,国事危机 。李白抱着有心为国出力的精神再度走向了仕途——参加永王磷幕府,表现了李白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报效朝廷的决心 。但是李白的理想最终也得不到实现,后来永王磷的队伍被破灭了,李白被捕入浔阳狱中,终究是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李白又遇到了一次现实与理想的冲击 。
纵观李白的一生,我们尚且可以为他诗歌创作道路划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幼年好学与出蜀远游时期 。李白苦学博览,爱好游历名山各地,自幼便有丰富的想像力,加上当时道教盛行,李白自幼接触求仙许道 。这些都萌发了他诗歌早期的浪漫主义精神 。第二阶段是他出蜀后初步踏上求官道路一直到晚年 。这一时期便是李白诗歌创作的飞跃期 。求官道路中的各种弊病与现实的黑暗,使李白在诗歌创作上有了很多的批判精神,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便迸发了李白的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形成巨大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同时也是他创作的源泉,这也正是本文一直强调的主旨 。
入世 出世 什么意思入世的含义:
1.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 !
2. 佛家语,与“出世”(脱离俗世)相对,生于世上!
出世的含义:
1、古代一种对世俗之事不关注的思想(如先秦诸子中就有入世和出世之分歧) 。
2、指出生于世 。
3、存在主义的一种思想流派,主张将生存托付给宗教,以摆脱荒谬世界 。
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 。出世是空,入世是有 。出世是法身,入世是报身 。出世是真,入世是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