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的古诗句( 三 )


二.前后两期曹操的对比和一生的是非功过 。
出于正统的需要,在罗贯中的笔下,在后世许多学者的文里,在文学艺术之中,在舞台艺术之中,曹操总是得不到半点“好处”,人们对他总是贬多于褒,将他塑造成为花脸式的“大奸臣” 。只有现当代大文豪郭沫若等少数学者,敢于站出来为他“叫屈”,替他“平反” 。
纵观《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活动,以赤壁之战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曹操与后期的曹操比较,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 。曹操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总的说来,功是大于过的 。
1、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 。
前期的曹操虽已开始“挟天子”,但目的却在“令诸侯” 。他此时面临的主要是与中原各个军阀的矛盾,所致力的是壮大实力、削平群雄、统一北方 。作者在表现曹氏集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创业过程中,重在表现曹操的“雄”、“智”和“可爱” 。后期的曹操主要处理的是与蜀、吴的矛盾,尤其与以恢复汉室相号召的刘备集团的矛盾更为突出,其最终目的是“扫清四海”,统一天下,取刘汉而代之 。此时作者重在表现曹操的“奸”、“愚”和“可恨” 。曹操的形象是流动变化的,大致说来,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 。
作者罗贯中在表现曹操的奸与雄、智与愚、可爱与可恨时,并不是截然分明、纯粹平行的,而是交叉混杂、互相包容的 。奸是雄者之奸,雄是奸者之雄;愚是智者之愚,智是愚者之智;恨是爱者之恨,爱是恨者之爱 。例如曹操大宴铜雀台时,臣下有劝进之意,他当即宣称:“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又复何望哉?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见孤权重,妄相忖度,疑孤有异心,此大谬也 。孤常念孔子称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 。”这些话,当然不无自我开脱、自我粉饰的成分,但他毕竟没有称帝,却是不争的事实 。宋贤评曹操诗云:“虽秉权衡欺幼主,尚存礼义效周文”,对曹操的评价比较恰如其分 。这也是曹操“藏奸”的地方 。
2、曹操之功 。
(1)削平群雄,统一北方 。
曹操的发绩,是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的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通过招兵买马、诱降义军、招降敌将、招降敌兵等手段,网罗了许多人才,扩充了军事实力 。先是高举“忠义”大旗,矫诏聚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然后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逐步削平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
(2)为三国鼎立、三国归晋奠定了基础 。
曹操统一北方以后,为了解决军粮缺乏的问题,在北方分兵屯田,兴修水利,对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 。他用人唯贤,重视人才,敢于打破世族门第的观念,罗致了许多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 。他还对那些称霸一方的地方豪强加以抑制,不至使他们尾大不掉,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和军阀权力 。这些举措,不但巩固了摇摇欲坠的汉末中央政权,而且使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 。北方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处于和平环境之中,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国力得到了不断加强,为曹操死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最终三国归晋天下一统奠定了基础 。
(3)对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围绕在曹操的身边,不仅有王朗、钟繇、王粲、陈琳等一班文人,更有曹丕、曹植两个独具文学天赋的儿子 。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下,汉末朝堂文学氛围十分浓厚,涌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曹七子” 。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清峻整洁 。在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他触景生情,吟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美妙的诗句 。就凭曹操能诗能文这一点,也是其他三国群雄所难于相比的 。
3、曹操之过 。
(1)镇压起义,充当屠夫 。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开国皇帝和英雄人物,都曾镇压过农民起义,他们的双手都粘满了人民的鲜血 。无论是历史上的曹操还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不例外 。“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 。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 。董卓、王允死后,青州黄巾军再次起义,曹操与济北相鲍信负责镇压义军,鲍信战死,曹操却“招安到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并“择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曹操不仅靠着义军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先是除“济南相”、任“典军校尉”,后是封“镇东将军”,而且逐步扩大了军事力量,有了逐鹿中原削平群雄的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