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中秋诗词( 六 )


三、李清照词中的“帘”意象
作为长在闺阁之中的女性文人,帘在李清照的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 。帘卷时明亮豁达,帘垂时阴僻幽暗,是展示女性心情变化的重要意象 。现今可读的四十五首李清照词中,其中有帘意象的达十三首,在李清照笔下,卷帘,重帘,疏帘,垂帘,帘钩都常常出现 。
李清照是婉约派词宗,在她之后,有文人墨客无数模仿其婉约淡雅忧郁深长的词风,然而那些男性作家往往不得机要,所言“婉约”多有做作 。这是由于作为女性的李清照,有着男性文人所不能拥有的闺阁经历,作为婉约派重要抒情达意场所的闺阁,若非生活在其中,很难得其真意 。而帘就是闺阁环境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性意象 。少女在帘后的青春记忆,少妇在帘后的忧郁欢喜,以及老妇对帘所产生的无尽回想万千感慨,都是作为女词人的李清照独特的人生经历 。她通过对帘的描写,将女性隐秘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揭示了出来 。来看《如梦令》中的一段闺阁昵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饮酒至醉,和衣而睡,隐约聆听窗外细雨疾风,暗自担心院子里盛开的海棠会不会经风凋零,翌日初醒,便急切地询问“卷帘人”海棠可好,谁知“卷帘人”平淡地答道,“海棠依旧”,于是不禁嗔怒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言语中满含对海棠的关切怜惜,和对“卷帘人”麻木应对自然变化的微怒微怨 。两句对话讲完,一个敏悟多情的少女形象便跃然纸上 。此处的帘在切问海棠的少女心里,不仅仅是遮光挡寒的帷帐或是装饰厅堂的垂饰,而是通向外部世界的幕布,难怪她对只把“帘”当帘、无心外界变化的侍女要声声诘问了 。
在李清照的词中,帘的不同形态变化与她的人生际遇息息相关,少女时代、少妇时期,生活美满幸福,虽有偶尔的多愁善感、思夫断肠,但是她人生的主色仍是灿烂光明的,因此这两个时期的“帘”多为“卷帘”,“疏帘”,而在丈夫病故,北宋沦陷,孤身南下之后,李清照的词中再也不曾出现过“卷帘”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垂帘”和“重帘” 。她的早期作品《殢人娇·后亭梅开有感》中写到:“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 。江楼楚馆,云间水远 。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 。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待西楼,数声羌管 。”前去探梅,忽而发现梅树已是“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不禁惜叹“探梅又晚”,但是仍可在“江楼楚馆”之中,低卷翠帘之下,与客欢饮,共聆歌声,也算尽兴 。“翠帘低卷”一个“翠”字,一个“卷”字,绘出了她生活的精致和内心的开阔 。到作《南歌子》之时,帘的形象已经大相径庭:“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帘幕垂蔽,而且是覆盖整个人间,立现一片阴暗萧条,这样的黑暗之中卧在冷冰冰的枕席之上,怀家落泪,何等凄凉 。经历了旧都失陷、丈夫辞世、病重已久、漂泊千里之后,作者再也无心面对残酷而黑暗的现实,帘幕低垂一是暗示心情忧郁悲怆,不可排解,二是明拒外界风雨动荡,不愿身临 。仅仅用帘前后卷垂的强烈对比,就说明了作者历经的沧海巨变,极富深意 。
“帘”,它的形态变化与李清照的心中悲喜、人生起伏环环相扣 。帘卷之时作者心向外界、豁亮开放,有通达之态,帘垂之时作者深索愁眉、厌对世事,作闭塞之姿 。早期帘多卷而后期帘多垂,恰恰反映了作者从不谙世事无忧无虑的少女到历经磨难愁情满怀的老妇这一曲折复杂的人生路程 。
四、李清照词中的“雁”意象
与先前提到的三种意象相比,雁在李清照词中出现的频率较少,只有七处,然而有“雁”出现的诗词,大都是李清照的经典之作,她在不同人生阶段对“雁”的不同表述,尤其是她在南渡以后赋予“雁”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意,也十分值得研究 。
(一)雁传衷情
在李清照的前期词中,“雁”主要是寄托作者相思之意,传递作者一片衷情的爱的信使 。兹以她的代表作之一——《一剪梅》来做分析:“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花寥落,玉席初凉,原来清秋已经悄然而至,但是丈夫依旧未归,于是只好独自踏上兰舟,以求排解心中思愁,然而望见孤月之下,秋雁飞回,却并无丈夫的书信传回,顿觉失落,思愁更甚,再也“无计可消除” 。作者的目光随雁来去,目光中先是满含甜蜜的盼望,继而弥漫苦涩的失落 。雁在此处传递的是希冀,是想念,是淡淡的离愁别绪,是隐约的少妇幽怨,虽然略带不得相见的凄凉,但是仍旧满含甜蜜的守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