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计有哪些总结版本3则( 七 )


【解析】
“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能够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 。虽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内含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能够混为一谈 。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
【探源】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 。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 。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 。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民来到海边 。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 。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 。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 。百官进酒宴饮甚乐 。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 。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 。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先这豪民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到达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
【故事】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 。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这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 。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 也就是这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 。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务必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 。但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 。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 。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 。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 这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
第二计围魏救赵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
【原典】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 。分分散使分散 。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 。句意为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
【释义】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 。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