砒霜竟能用来制作春药?揭秘明清二朝的真相( 二 )


陈司成认为,广东气候温暖潮湿,容易引起霉变,以至于各种污秽之气致病因素(病菌)聚积于此,到了春夏季节,湿毒与瘟疫相交织,使各种东西易腐烂霉坏,人则易受疮疡侵害 。此病是霉变引起疾病,叫做霉疮 。因为梅毒的皮肤病变有的类似杨梅状,故又称此病为“杨梅疮”或“杨梅大疮” 。它是由广东、广西等地向全国传播的,“起自岭南之地,致使蔓延通国,流祸甚广” 。
梅疮之疾,为害深重,使人“形陨骨枯”、“丧身绝育” 。陈司成甚为怜悯,遂细察气运、天时、病原传染及患者嗜好,潜心研究此病诊治,成为中医梅毒学家,并写成《霉疮秘录》一书 。
陈司成的《霉疮秘录》共收集病案29则,均为典型案例,包括各期梅毒 。关于梅疮治疗,均服用陈司成亲自配制的生生乳而治愈 。而生生乳即由砒霜等原料,经高温烧炼而成 。陈司成反对直接用生砒霜,以防中毒,锻炼后的砒霜可以毒攻邪(即平常所说的以毒攻毒) 。陈司成《霉疮秘录》中记载的29例病案,被他治愈的有28例,只有一例,因患者吝费罢药未能痊愈,治愈率竟达99.9%,可见砒霜、水银运用得当,对梅毒有特殊的疗效 。
清朝祁坤于1665年撰写的《外科大成》,也记载了用砒霜和水银加工水银膏治疗梅毒的事情 。
治蛊鼓病
道光初年的一天下午,江苏淮安名医吴鞠通正和好友对弈,忽有人来报,有一垂危病人抬在门外,请先生看病 。
吴鞠通仔细观察病人,只见他面色苍黄,气息奄奄,腹胀大如鼓,腹筋暴起 。他对来人说,这是蛊鼓病,腹中要么有虫,要么有血 。病家说,病人生此病已经有好几年了,经常说肚子痛,现在痛得更厉害了,曾经用过楝草根皮打过虫,也吃过乌梅丸,有过一定效果,但未根除,还是经常发病 。前天,其老家一位郎中也说这是蛊鼓病,让病人吃了三分白信(白砒霜),腹痛好一些了,可现在更厉害了,所以来吴先生这里求救 。
吴鞠通说:“此病虫蛊不错,用信石也不错,只是谨慎太过 。用量太小,药不压敌,我今用信石一钱打粉,回去后用凉水冲服,可将虫毙,随后由大便排出,此病可愈 。”病家站在一旁,说:“吴先生,砒霜可是毒药啊,用量是我们在家用的三倍还多,不会出什么事吧?”吴鞠通说:“病我已看了,方得由我来开,医生者,生命所托,我岂能拿生命开玩笑 。方已开出,我当负责,你照用是了,如有情况立即找我 。”
病家取药之后,便将病人抬回,到家服药后,果如吴鞠通所言,泻下不少长虫,最长者二尺有余,泻后腹胀变松,腹痛也止,腹也变小如初,知饥索食 。全家为之高兴,消息传遍乡里,都说:“吴鞠通真神医也!”
风行魏晋上流社会的五石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