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描写鹰隼的诗我急用万分感谢(11)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这首诗描写洞庭湖优美景象 。向来描写洞庭湖者,大多着眼其阔大境界和壮伟气势,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刘禹锡此诗却显然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另一面,即柔和秀美的景境 。
诗写洞庭夜景,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澄静之水与皎洁之月交相辉映,可见天地间一片澄澈,一片和谐,从大的范围上为全诗构定柔和秀美的基调 。从景面上看,纤尘不染的夜空高悬着一轮明月,浩无际涯的湖面则风平浪静,在月光照耀下,湖面犹如一面巨大的铜镜铺展在大地上,“镜未磨”形容绝妙,似镜却又未磨,因为毕竟是浩阔的湖面,无风亦有细浪,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同时月光下的景物本来就不像白天那样清晰,所以湖面又呈现出迷蒙之色,表现出一种朦胧之美 。诗人再放眼远望,只见湖水清澄,君山青翠,水白山青,相依相伴,那景面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同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使人爱不忍释 。这样的描写,不仅构想新奇,而且化大为小,表现出诗人驾驭浩阔景境的高超艺术技巧 。
【九华山歌】
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 。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 。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气势不死如腾仚 。云含幽兮月添冷,月凝辉兮江漾影 。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常在无人境 。轩皇封禅登云亭,大禹会计临东溟 。乘樏不来广乐绝,独与猿鸟愁青荧 。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 。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 。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 。
九华山,旧名九子山,在今安徽青阳西南 。因有九座山峰依次排列而得名 。李白把九座山峰比作莲花,因而改名九华(花)山 。这首诗描写九华山秀绝景象,诗人采用歌行体式,句式长短不齐,形成波荡起伏的节奏感,同时,也是为了表达对九华山极度赞美的感情抒发的需要 。
诗人一见九华山,面对那挺拔奇绝的峰峦不禁惊心动魄,于是立即想象它在天地之初是如何生成的 。诗人想象它是九条矫健腾跃的神龙正准备飞升上天时,忽然一声惊雷使它们变化为石头而成,因为至今这山势仍然活生生地像要腾飞起来 。腾仚,腾飞飘举貌 。这样写山,纯以神话想象取胜,一方面使奇山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也使山势自然腾飞起来,取得直接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 。接下来,诗人先慨叹九华山的不为人知,黄帝封禅天地,大禹治水跑遍九州,都未曾来过九华之地,乘樏,樏是上山用的乘载工具,乘樏指大禹;广乐,钧天之乐,这里指黄帝 。“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常在无人境”的感叹,显然充满以山喻人的象征意味 。然后又以其它山作比,如距九华山不远的敬亭山,只因有南朝谢朓的一首诗而声名大震,其实山势极为平凡,“黄索漠”、“无棱角”,根本不能与九华山相提并论 。因此,结尾处慨叹这样一座造化之尤物如何才能在人间声名大震呢?隐然表露出以谢宣城再世自居的情怀 。
【巫山神女庙】
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 。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 。星河好夜闻清佩,云雨归时带异香 。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间来就楚襄王 。
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东 。神女庙,巫山上有神女峰,峰下有神女庙 。诗人游览巫山神女庙,有感于巫山神女的传说,借此加以想象,于是写下了这首描写神女峰的佳章 。
仰望巫山,十二座峰都挺拔秀美,郁郁葱葱,其中偏偏就那么一片石头被人称为神女,可见其自有不同寻常的灵异之处 。以下便就此“片石”展开想象 。早晨雾霭消散,好象神女在闺中拉开了透明的罗帐,春暮时将要凋谢的山花,则似乎是神女卸下的残妆 。夜静时,星河灿烂,月光皎洁,清楚地听见神女出行时环佩之响,风雨后,分明闻见神女归来时通体发出的扑鼻异香 。诗人沈浸在此想象中,无疑已为神女而心醉神迷,于是结尾发出感慨,这神女为什么要从九天之上下到人间来与楚襄王约会呢?据宋玉《高唐赋》说,楚襄王游高唐时,梦见巫山神女,相与欢会,神女自谓“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巫山之下” 。以这样的疑问式感慨作结,既有戏谑意味,又留下无穷余韵 。

【古人描写鹰隼的诗我急用万分感谢】

这首诗写神女峰,以想象取胜,而想象本身则呈渐次升级态势,颇具特色 。开头极为清醒,号女郎者“片石”也,指明是石而非女郎,三、四句开始将雾、花想象成“卷幔”、“残妆”,但仍着“疑”、“似”二字,五、六句更进一层,佩玉之声和奇异香味已分明闻听,结二句更对其加以诘问,神女峰已完全人化了 。正是在这样的想象渐次升级中,诗人逐渐融入神仙境界,诗作也由此透溢出神奇的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