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最美诗词10首哪一首是你的最爱( 三 )


寂寥初夏
《幽居初夏》宋·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 。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
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
【注释】
湖山:湖水与山峦 。胜处:美好的地方 。
野径:村野小路 。
有时: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谓有如愿之时 。
无处:所有的地方 。鸣蛙:指蛙鸣,比喻俗物喧闹 。
箨(tuò)龙:竹笋的异名 。【翻译】
湖光山色之地是我的家,槐柳树阴下小径幽幽 。
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飞舞,湖畔草长鸣蛙处处 。
新茬的竹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开始绽放 。
当年相识不见,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赏析】
这是一首特别“幽”的诗,幽的景,幽静的路和水,幽然开放的花,已入老年的陆游,告老归乡,面对一片景色和悠闲时光,却叹息当年的相识已不能相见,只能在睡梦中忆起和朋友一起品茶交流的当年 。
老年人的独居生活,在初夏时倍显寂寥 。但这不是生命的暗黑阶段,这是人老之后的必经阶段 。
相思初夏
《立夏日忆京师诸弟》唐·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
【赏析】
韦应物是著名的婉约派诗人,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 。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 。
人在面对美好的景色时,除了心胸激荡,为自然而陶醉之外,也会触景生情,起思念之心的 。韦应物即是如此,初夏很美好,可惜远在远方的兄弟们却不在眼前,诗人的情感总是在细腻之处呈现 。
要《清平乐·村居》的诗意,全解的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
《清平乐·村居》原文: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 通:无)
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 。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 。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
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 。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 。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 。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