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特色是什么

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一样,《中国诗词大会》是基于对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更是发展和创新 。
把中国最影响深远的诗歌搬上综艺的舞台,以比拼竞赛的形式,寓教于乐,让更多人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意见表达方式 。
这样的表达方式,相比之于同类型的综艺节目,她不卖腐、不卖笑、不卖故事,所有人除了简单的介绍,都是靠实力对阵,没有半点所谓迎合大众之类的其他意图 。
而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看这一档节目是轻松的,有意思的,没太大压力的 。
本身的文化底蕴,赋予了节目不可或失的色彩,引人注目 。
2
节目环节新颖,大众参与度高
同样地,这档节目的形式也是很新颖的 。
一共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个人追逐战,场上选手和场下百人答题团一同答题 。场下百人答题团未答对人数计为场上选手答题得分 。每人九道题,一共四个场上选手,最后按分数高低留下一个人 。
第二个环节是争夺攻擂资格的飞花令 。场下答题正确率最高的和在个人追逐战中获胜者轮流说诗 。在给定的概念词中,一人一句,答不上者输 。
第三个环节是的对擂赛,以抢答的方式展开,先拿五分者获胜 。
不得不说,这样的形式,无论是场上场下,乃至于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能参与其中,饶有趣味 。
3
主持嘉宾阵容卓绝,文化底蕴浓重
而《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由董卿接任,嘉宾则由康震、蒙曼、郦波、王立群四位教授级专家构成 。
专业的文化素养,对诗歌的解读,乃至和选手的互动都显得游刃有余,合理而不违和 。
尤其是既有高文凭,又有多年主持经验的董卿,扮演好了她的起承转合各项工作,让整个节目看上去连贯风趣 。
4
视觉效果好,细节处理精良
节目用不用心,视觉和细节可见一斑 。
《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主打蓝色调,古风与中国特色相结合 。
无论是视觉还是场面,都显得极其大气磅礴 。
而细节的处理上,不管是镜头,还是后期配字,都显得极其雅韵、有格调 。
《中国诗词大会》中谁最厉害?《中国诗词大会》中最厉害的是:总冠军武亦姝
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最后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节目在收获高收视的同时也在网络上赢得非常高关注,除了武亦姝的表现外,节目中所呈现的优美诗句和专家们的解读,引发网友大量热议 。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上,来自上海名校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16岁美少女武亦姝夺冠 。其实,这场比赛中其他选手都很强,女博士陈更更是已经担任过几期擂主 。不过,由于比赛题型并不局限于记忆类的填空选择,而是从历史、社会、生活等层面同时考察选手的综合能力,攻擂者自身知识范围的局限,就成为追逐赛中的致命短板 。最终稳定发挥的武亦姝成为最终攻擂者,而在第二轮与百人团的飞花令对决,以及第三轮的擂主决战中,对手的失误也将这个小才女送上了冠军的宝座 。
武亦姝是上海复旦附中的一名在读高中生,她的诗词储备量大,让她一战成名的那次飞花令主题字是“月”字,武亦姝说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后,被提醒这句诗重复了 。飞花令有时间限制,非常考验参与者的诗词积累和心态 。而武亦姝不仅没慌,还微笑着迅速脱口而出《诗经》里《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一句诗里包含四个“月”字 。在决赛中,她又是9道题无失误打破了自己的纪录,以“酒”为题的飞花令里,她连说三句酒字诗,而并没有要求对手也同样对擂三句,即便如此,最后还是获胜 。
武亦姝在赢了《中国诗词大会》,武亦姝顿时成为“网红”,不少观众大赞其“腹有诗书气自华”,“喜欢诗词大会的主要原因就是场上的选手都很淡然,心中有诗、爱诗,不为名利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 。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我们欣慰,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 。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
举办《中国诗词大会》之类的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