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犀牛的诗句

《石犀行》杜甫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 。
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 。
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 。
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
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 。
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
“犀牛儿”出自哪一首诗词?《盐官和尚赞》 宋 释慧远
谁知道绕口令《小犀牛》的词是什么?绕口令
小犀牛尖尖角
想吃溪边青青草
洗洗净,嚼一嚼,叽叽哇哇使劲儿叫:“求求姐姐救救我,舌尖下面起血泡儿 。”
犀牛姐姐仔细瞧:“嗨!是颗新鲜小樱桃儿,邪的玄的净瞎想,简直是个娇气包儿 。”
小犀牛尾巴翘,羞红小脸儿嘻嘻笑 。
浣溪沙(宋·王观)古诗浣溪沙 苏轼(其一)
内容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1.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簌簌,下落貌 。2.缫车:抽丝工具 。3.牛衣:《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 。"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 。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貍《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4.想要 。5.漫:随便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 。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 。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译文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赏析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 。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一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 。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 。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的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村南村北响缫车”一句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细心、兴奋 。“牛衣古柳卖黄瓜”一句则换了一个角度写作者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 。“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 。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苏轼虽然身为士大夫,内心却对农村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自谓"使君元是此中人",此处漫不经心的"敲门试问",与"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见一斑 。其中“试问”一词写出了作者既满怀希望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