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或答题方式

一、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
三、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 。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
2、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 。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 。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 。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 。雕栏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 。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
3、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 。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
4、语言特色
①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
②平淡 。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 。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 。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
③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
④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 。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
⑤含蓄 。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
⑥简洁 。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等 。
二、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