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古诗(12)


(台湾省)
台湾地处亚热带 , 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 , 死于瘴疠时疫者 , 时有所闻 。因此 , 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 , 便显得格外重要 。
前清时期的端午习俗 , 可以王瑛曾的《重修凤山县志》(十七六四年)卷三附录中的记述为代表:五月五日清晨 , 燃稻梗一束 , 向室隅熏之 , 用楮钱送于路旁 , 名日送蚊 。门楣悬蒲艾兼插禾稗 , 谓可避蚊蚋;榕一枝 , 谓老而弥健 。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馈遗 。好事者于海口浅处 , 用钱或布为标 , 三皮渔般争相夺取 , 胜者鸣锣喝采 , 号日斗龙舟 。午为小儿女结五采缕 , 男系左腕 , 女系右腕 , 名日神炼 。
民间另有一种说法 , 认为插艾、榕能使身体强健 。俗话说“插榕较勇龙 , 插艾较勇健” 。私塾里的学生 , 照例要在端什节送红包给先生作谢礼 , 先生则以一把扇子作为回礼 。
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年)记载 , 丧期中的家庭 , 端午节不包粽子 , 而是由亲友赠送 , 称之为“送节” 。丧家则以糖做为回礼 。而农家把称为“福金”的金纸来在竹竿上 , 插在间 , 据说可以防害而获丰收 。有些地方在端午节有作“咸茶”的习俗 , 就是用盐来腌紫苏叶和蕃石榴叶 , 据说可以当药茶 , 清除一切毒气 。
日治时代的屏东县佳冬乡 , 还有在端午节这天打石战的习俗 。石战在佳冬地区已流传了数百年 , 每年到了端午节前几天 , 众人纷纷拳擦掌 , 准备打场硬仗 。石战以村落为单位 , 组织一如军队 , 并设有参谋长等职位 。组织一如军队 , 并设有参谋长等职位 。男人在“前线”掷石作战 。妇女则在后方负责运送石头 。单况泪烈时 , 动辄造成伤亡 。战胜的一方可至战败的村子大肆吃喝一番 。战败的村民则落荒而逃 。若不幸被对方俘虏了 , 会被强迫脱裤处罚 , 当众羞辱一番 。这项奇特的习俗 , 据说可保一整年好运 , 所以佳冬人乐此不疲 。但是因为石战常造成严重的伤亡 , 再加上地方政府一再的禁止 , 遂在日治末期逐渐式微 。
端午节 , 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 。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 。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 , 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 。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 , 明到若乌鹙” , 又说“午时水饮一嘴 , 较好补药吃三年” 。最富传奇色彩的午时水 , 则来自大甲镇砧山上的剑井 。传说井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点 , 而自又相传鎑砧山盛产各种灵药仙草 , 于是剑井午时水的功效便被传说得神奇无比 。每年端午节 , 剑井旁边争没午时水的人总是挤得密不通风 。据说端午节正午对着井中仔细观看 , 还可以看见郑成功的那把影 。而看见剑影的人 , 这一年一定无灾厄 。
划龙舟 , 台湾称为“扒龙船” 。据《民俗台湾》一卷六号上记载 , 日据时代士林的端午龙舟的习俗如下:自五月初一起 , 就先到水边“迎水神” 。初五正午 , 即敲响锣鼓 , 扛起龙舟到河岸 , 途都有居民烧香礼拜 。俗语说:“五月五 。龙船鼓 , 满街路” 。表示欢迎 , 称为“接龙船” 。赛过龙 , 还要于初十“送水神” , 并举行“谢江”的仪式 。
台中南屯的头店 , 自清朝中叶 , 就有在开春后 , 穿木醒穿山甲的习俗 。光复后 , 这个习俗固定在每年的端什节举行 。犁头店在清朝 , 是台中最繁荣的地区 , 据说 , 这是因为当地位居穿七甲穴的缘故 。所以 , 当地居民每年端午都会穿上木屐 , 来回重踏地面 , 以期用巨大的声响震醒穿山甲 。目前 , 这项习俗已改采趣味竞赛的型式 。由四个人自组一队 , 穿上两条长木皮钉成的环木屐竞走 。卡卡的木屐声 , 确也震醒了犁头店居民们怀旧的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