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风光名诗词( 十 )


5.鉴真
鉴真(688~763)日文又称鉴真(がんじん),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 。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
鉴真,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江都)人 。十四岁时于大云寺为沙弥,就高僧智满禅师学佛,后又赴长安从弘景法师受具足戒,先后达三年,遂返扬州,学识渊博 。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华学佛留学,并敦请鉴真赴日传佛 。鉴真欣然应允,并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六次始获成功 。他携带佛经、佛具及佛象,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抵日本 。此时鉴真双目失明,但他仍努力弘扬佛法,传播中国文化并以其丰富之经验,讲授医药知识,特别是他所带之香料药物等,至今日本奈良招提寺及东大寺正仓院仍保存有其遗迹 。尝治愈光明皇太后及圣武天皇之病(见天台乌药) 。日本曾授予“大僧都”、“大和上”封号,日本人民誉他为“过海大师” 。其著作有《鉴上人秘方》,惜未见流传 。
6.汪大渊
汪大渊(1311年~?)元朝时期的民间航海家 。字焕章 。南昌人 。至顺元年(1330),年仅20岁的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前后历时5年 。至元三年(1337),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历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及澳洲各地,至元五年(1339)返回泉州 。
汪大渊第二次出海回来后,应泉州地方官之请,开始整理手记,写出《岛夷志略》 。《岛夷志略》分为100条,其中99条为其亲历,涉及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对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道诸国历史、地理有重要参考价值,引起世界重视 。1867年以后,西方许多学者研究该书,并将其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公认其对世界历史、地理的伟大贡献 。
7.法显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 。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
法显3岁出家 。于东晋隆安三年(399年)从长安(今西安市)出发,经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又横穿尼泊尔南部,至东天竺,在摩竭提国(即摩揭陀)首都巴达弗邑(今巴特那)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 。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乃取海路单身回国 。他由东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加尔各答西南之德姆卢克)乘商船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中途经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 。在今山东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于义熙九年(413年)到达建康(今南京) 。义熙十年(414年),他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流传至今的《法显传》 。现存较早的版本是宋代藏本 。
《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 。书中记述的地域甚广阔,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8.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战国末期秦国君主、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又称秦始皇帝 。嬴姓,赵氏,名政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 。“修驿道,设郡县”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
秦始皇构筑了从咸阳辐射全国、四通八达的驰道,从统一天下的第二年起,他开始举行了大规模的巡游 。12年为帝,先后巡游达5次,平均2年多一次 。
第一次巡视旅行到宁夏西部、甘肃东部,经甘肃陇西,到达秦人祖先故地天水、礼县,再沿祖先东进线路回辇宝鸡、岐山、凤翔,归咸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