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哲理的《古诗》

登鹳雀楼①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②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③ 。

题解:作者在这首诗中,运用极其浅显而朴实的语言,深刻地说明了两点哲理: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二、事无止境,希望达到更高的目标,就必须不畏艰难,勇于登攀 。
一般说来,诗忌说理 。但这是只是说,诗歌不能枯涩、生硬而抽象地议论 。相反,形象化的说理,常能给读者以某种哲理的启示 。便如王之涣的这首诗,巧妙地把道理和景物、情和事融为一体,水乳交融,使读者乍看并不觉得它是在言理,而细一玩味,却感到妙理无穷 。象这样的说理诗,由于成功地运用了形象思维来阐示哲理,更为读者所喜爱,故能历传不衰 。

注释 ①、此诗一作朱斌诗 。鹳雀楼:清《一统志》;“山西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唐属河东道)府:鹳雀楼在府城西南城上 。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云:“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 。”雀:一作鹊 。
②、此二句写景,言夕阳西下,黄河东流,景象壮阔 。引起下文说理 。
③、此二句因景悟理,言寄深远 。穷:尽,尽目力所及 。
富含哲理的诗句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译文: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
带有哲理的《古诗》

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译文: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
带有哲理的《古诗》

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译文: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
带有哲理的《古诗》

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译文: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
带有哲理的《古诗》

五、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译文: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
带有哲理的《古诗》

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译文: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 。
带有哲理的《古诗》

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译文: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
带有哲理的《古诗》

高中政治哲学模块的诗句,熟语,体现了什么哲理也要写上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一叶而知秋:联系的观点
含有哲理的诗句有哪些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带有哲理的《古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
游山西村 ( 陆游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