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写中国古诗词的读后感( 二 )


诗歌的平仄怎么分清只要能分清入声字,其他的都不大难 。
如果你的母语方言中还有入声发音(吴湘粤闽赣晋客淮),比如“一”、“国”、“客”、“十”都是读音短促的,那么恭喜你,你基本可以分出平仄了 。

【四年级写中国古诗词的读后感】

简而言之,“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不平的声调 。上(比如普通话第三声)、去(比如普通话第四声)、入声都是仄 。
(ps,楼上说得不准确,古汉语和多数南方方言实际分为八声,不光”平“分阴阳,“上”“去”“入”同样也分阴阳,只不过普通话是不分的而已 。)
有谁知道这句诗词——大梦方觉醒确切说,完全一样的诗词在古代各家诗词中是没有的 。
“大梦觉醒”的说法最早来自《庄子.齐物论》:“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
后来佛家有将此观念应用到觉悟中,《弘明集》有:“若深体三界为长夜之宅,有生为大梦之主,则思觉悟之道何贵于形骸 。”
很多有名的诗人曾对大梦觉醒形容人世苍凉之意,是却并不是“大梦方觉醒”的诗句 。
李白在《闲适-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中有:“茫茫大梦中,唯我独先觉 。”在《春日醉起言志》中有:“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
白居易在《和送刘道士逰》中有:“人生同大梦,梦与觉谁分?况此梦中梦,悠哉何足云 。”
苏东坡在《李宪仲哀词》中有:“大梦行当觉,百年特未满 。遑哀巳逝人,长眠寄孤馆 。”
至于诸葛亮在隆中所吟“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则是更加后面的事情了,不足与前人共语也 。
《留别王维》古诗全文留别王维【名称】:《留别王维》
【作者】:孟浩然 (689~740),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八岁入长安赶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 。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疽卒 。他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诗歌淡雅而有壮逸之气,为当时诗坛所推崇 。在描写山水田园上,孟浩然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 。
【主题词或关键词】:唐诗
【体裁】: 五言律诗
【原文】: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① 。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② 。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③ 。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
【注解】:
①寂寂:落寞 。竟何待:要等什么 。空自:独自 。
②寻芳草:比喻追求理想境界 。违:分离 。
③当路:当权者 。假:宽容 。
【韵译】:
这样寂寞无聊还有什么可待?
天天碌碌无为独自空手而归 。
我想归隐山林去寻芳馨花卉,
但又珍惜友情不愿分手相违 。
如今当权者们谁肯提携我辈,
世上要寻知音实在寥寥无几 。
或许今生今世命合空守寂寞,
还是回家关闭我的故园门扉 。
【赏析 】:
这首诗是孟浩然将离长安、赠别王维之作 。孟浩然这次入长安无功而返,心中是很惆怅的 。诗中“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是不遇的叹息 。孟浩然要回故乡隐居,但可惜要与王维分别了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是一时的牢骚,他与王维还是很投合的 。他是把王维作为知音 。朝廷中没有人帮助,求仕无望,孟浩然只能归去故乡,寂寞地度过余生了 。诗里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 。
【出处】:
唐诗三百首孟浩然诗集校注全唐诗:卷160_37
【赏析】
据《旧唐书 。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 。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 。“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一个落第士子,又有谁来理睬,又有谁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 。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 。“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 。“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 。“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 。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