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1中考古诗词字贴( 六 )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 。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 。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 。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2000年上海卷,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
九、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如2000年秋考的填表题,填空题空格的前面或后面 。2001年春考的18题中,“安史之乱”的提示,都为考生答题给予了人文关怀,注意了这些方面就有利于解题 。
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 。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 。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古诗词鉴赏十读法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浩如烟海 。作为全国考查基础语文能力的高考,每年都必考此项内容,题型由客观选择转向主观表述,命题由一统天下的全国卷,到2004年的全面开花,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命题日臻完善,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这里我们从十个方面谈谈古诗词的赏读 。
一、读题目
做诗歌鉴赏,首先要看的便是题目 。诗歌题目往往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信息,譬如:(2006•湖北•14)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韩琮《暮春浐水送别》,暗示了诗歌的体裁(送别诗)、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006年•福建•10)李商隐《端居》(注:①端居:闲居 。)告诉读者诗作内容是闲居生活中的情与景 。(2004全国Ⅱ•16)张籍《秋思》则写诗人在秋天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004•北京•12~13)苏轼《红梅》点明了诗人的写作对象,即文中的主要意象 。读好诗题,是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
二、读作者
回眸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名家名篇是主打 。从作者方面看,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诗人词家的作品 。如浪漫主义的代表李白【(2004•浙江•16)《菩萨蛮》,(2005•福建•10)《与夏十二登岳阳楼》(2004•天津•16)《听蜀僧弹琴》,(2002•全国•17)《春夜洛城闻笛》】,现实主义的代表杜甫,山水田园派代表王维,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诗歌风格为王安石所激赏的中唐著名诗人张籍,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之句在当时称最的王湾,以及标新立异,每于吟咏个人生活的悠闲时,显出不忘世事沉痛的晚唐诗人陆龟蒙,还有花间词派代表欧阳炯,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人物苏轼,因词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被人们称为“红杏尚书”的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宋祁等等 。
了解作者便可了解其作品主要内容、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 。如陶渊明诗恬淡平和,王维诗诗中有画,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之词豪放奔放,柳永、李清照词婉约含蓄)及其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鉴赏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