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晓雪诗词

蒙阴晓雪
〔清〕爱新觉罗·玄烨
一片寒云向晓封,雪花应候慰三农 。
马蹄碎踏琼瑶路,隔断蒙山顶上峰 。
望蒙山雪色
(清)爱心觉罗·弘历
翠微积素讶偏同,
三度春光一例中 。
此可无言平野过,
试看有雾远蒙峰 。
赋情因遇思梁苑,
诗意其滂缅卫风 。
较量前番饶厚辛,
伊犁早庆兆农功 。
有没有人学到过古代诗人写的关于蒙阴、蒙山的诗词,和写作背景 。《秋晚杂兴》(陆游)

【蒙阴晓雪诗词】

置酒何由办咄嗟,清言深媿淡生涯 。
聊将横浦红丝磑,自作蒙山紫笋茶 。
《盛山十二诗·茶岭》(韦处厚)
顾渚吴商绝,蒙山蜀信稀 。
千丛因此始,含露紫英肥 。
蒙阴的历史名人有哪些?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刘洪,字元卓,蒙阴人,东汉天文学家,曾任郎中、上计掾、太守 。编制了中国第一部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乾象历》 。与文学家蔡邕续补《汉书·律历志》 。首创珠算,著有《七曜术》 。
蒙恬,蒙阴人 。秦朝名将 。世代为秦重臣 。初任狱官,后为将 。秦统一六国后,率兵北击匈奴,并筑长城,修直道 。传其曾以兔毛改良过毛笔 。
李柰,字时珍,蒙阴李家保德村人,生于书香之家,善书法,工诗词 。1427年中进士,初任行人 。后任南京监察御史、陕西布政司左参议 。景泰年间(1450—1456),辞官故里,著有《春秋管窥》一书行世 。
公勉仁(1450~1516),字尚德,号西埠,官至大同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系明中期朝廷重臣 。
公跻奎,原名志厚,号中山,是公鼐的曾祖父,公勉仁之侄,公景仁之子,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中进士,初授工部郎中,出守山西潞安,后升任湖广按察副使,后调广西,讨平反叛,累立战功 。著有《中岩诗草》行世 。
公一扬,号亦山,公跻奎之三子,九岁能文,十二岁入邑庠,二十一领嘉靖戌午乡荐,巳未成进士,官至工部郎中 。著有《闲音集》,其《秋夜弹琴》《卜筑》二首及《蒙阴八景》等诗尚能找到 。
公家臣,字共甫,号东塘,公一扬之侄,公一载(公跻奎长子)长子于1571年(隆庆五年)中进士,初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任会典纂修官,负责校阅《世宗实录》,1577年(万历五年),降为泽州判官,移官至广平司理、南京户部主事,1583年(万历十一年)卒于滁州,终年五十一岁 。
公鼐(1558~1626)字孝与,号周庭,今山东蒙阴县人 。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明朝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 。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詹事、两朝实录副总裁、赠礼部尚书,谥“文介” 。
公浮来(1569-1619),又名公鼒,字敬与,号浮来,明朝后期山左诗坛的主盟人物 。公浮来出生于明朝后期著名的江北文学世家公鼐家族,公浮来(公鼒)是明朝山左诗坛后期主盟,与王象春、冯琦并称,其兄公鼐更是明朝万历前期山左诗坛的旗帜和领袖人物 。
沂蒙六姐妹: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女英雄群体,居住在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分别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 。
刘晓浦,亦名刘太和、刘昱厚、刘小浦 。蒙阴县垛庄镇垛庄村人 。早年在济南求学,后考入江苏南通实业纺织学校 。多次走向街头、集市,宣传革命思想,揭露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残暴行径,1931年4月5日,刘晓浦在济南英勇就义 。
秦士文(?~1628)字彬予,明天启年间兵部尚书,军事家,蒙阴县常路镇北楼村人 。其出身进士,戎马倥偬之余,必秉烛著文,一生著有《抚宣奏议》九卷,诗、文各一卷 。
以蒙阴的煎饼为题写一篇五百字的说明文这个小吃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煎饼”,一个是“大葱”,还有一个关键是“卷” 。那煎饼,须是山东沂蒙山的特产 。其他地方的煎饼不行,不是太脆,卷不成;就是太软,撕不下 。沂蒙山的煎饼,用本地的山木柴烧火,用山间的山泉水和面,然后把高粱、玉米、小米等面糊糊摊在鏊子上,要把握好烙的火候 。烙老了,就碎了,脆了,粘在鏊子上,揭不下来,自然卷不成大葱;烙嫩了,又容易散,一卷就成了煎饼馓子 。沂蒙山的煎饼,原材料好,火候把握得也好,所以才有了这个名吃 。在沂蒙山,每一个小吃街上,每一家小店里,都会有煎饼卷大葱这道小菜,没有这道小菜,仿佛就不配叫饭店;每一个人吃饭,都会吃这一道菜,不吃这一道菜,仿佛也就没吃饭似的 。大葱倒没这么讲究 。这种植物,到处都有,是天南地北菜地里极为家常的菜蔬,是厨房里最为常见的佐料——它做主角的时候很少,多是作配料——嚓嚓嚓嚓嚓嚓,快刀细切(我以为,切葱花必须刀要快,频率要快,节奏感要强,切出来才色香味俱好),金属与案板撞击间,葱白葱绿组合成的水墨般的水灵灵细葱花儿,往热辣辣的油锅里一撒,滋滋滋——,油星儿煎炸葱花的香味就飘了出来,钻你的鼻子,让人垂涎 。做葱花这种吃法儿居多 。但葱还有做主角的时候,一是东北的小葱蘸酱,须是整棵儿的,葱要细,要长,要嫩,择干净往豆瓣酱里一摁,酱的咸腻味里夹杂着一股微微的辛辣葱味,那滋味好吃得很;二就是煎饼卷大葱,把大棵大棵的洗干净剥掉外皮的葱直接卷到煎饼里,竖起来像个棍棍,横起来像是个春卷,吃时要与嘴尽量在一条直线上,斜着咬,否则直戳戳地垂直咬,会咯掉牙的 。一口咬下去,先是有微甜的煎饼的粮食味覆盖口腔,接着便是大葱的鲜辣味慢慢散发出来,浸润进去,咀嚼几口之后,两种味道夹杂在一起,混合起来,就不分你我,不分彼此了,煎饼和大葱也就密切接触在了一起 。这种味道干烈,辛冲,又敦厚而硬朗,仔细品味端详起来,就像是山东汉子的风格 。再说卷 。卷这个字,越看越美 。写在诗词里,就成了名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这两句诗,传唱了千年,已经生生沾染了许多诗词的滋味 。移到“煎饼卷大葱”的小吃上,也凭空生出许多长短句的雅致韵味来 。我说的关键在卷,是说,卷这个动作,也是有技巧的——煎饼的厚度、软度,干燥度和潮湿度,以及手卷的方向、力量的均衡,都很重要,不同的卷法,卷出来的样子有美丑(有的像是吃美食,有的像是吸烟卷),而吃起来味道也不一样(有的甜和辣均衡,有的呛得你难以下咽) 。在沂蒙吃饭,你会发现不管男女老少,在席间,他们都会认真地揭起来一张煎饼,像做什么手工似的卷起一个果果子,左一撕,右一咬地吃掉 。再看他们的脸,只见两腮蠕动,咬合用力,貌极不雅,但吃得那个香啊,就让人垂涎三尺了 。齐鲁人在吃上举一反三,由煎饼卷大葱发展开去,会卷许多东西——煎饼果子,是把油条和鸡蛋卷进去;京酱肉丝,是把大葱炒肉丝卷进去;煎饼鱼丁,是把鲅鱼肉丁炒了卷进去…… 前两年,有个《舌尖上的中国》摄制组来到蒙阴的椿树沟,专门做了一个短片,就是拍录的沂蒙人如何摊煎饼、如何卷大葱的事,这个片子一播,煎饼卷大葱马上就闻名全国了 。蒙阴有一家饭店,叫“煎饼卷大葱”,门楹上两个短句,上句是——齐鲁大葱青且白;下句为——沂蒙煎饼甜又香;通栏横批三个大字——卷起来! 我又想起那两句古诗来了,这样一想,觉得这个小吃就又美了一层 。真好 。